【明報專訊】「觀眾被培養出一種最壞的觀劇方式,就是追求看圖識字,即是用『明不明白』或『這代表什麼』當作一種終極答案。」劇壇「鬼才」林奕華說。不少人眼中他是傳奇,15歲已於電視台當兼職編劇;他又擅長改編古今中外名著,把老掉牙的故事賦予現代意義。然而,林奕華的劇作難懂,同樣是個公開的秘密。勿以為他故作高深,他在劇中鋪設各種難解的「密碼」,不但是對觀眾下戰帖,更希望觀眾從中認識自己,擴闊眼界。
■林奕華
編劇、作家。中學畢業前於麗的電視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擔任編劇;畢業後與友人組成劇團「進念?二十面體」。1989年移居倫敦,其間組成「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先後在倫敦、布魯塞爾、巴黎及香港發表舞台作品。1994年憑電影《紅玫瑰白玫瑰》(關錦鵬執導)獲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1995年回港並獲香港藝術家年獎;2005年獲民政事務局長嘉許獎。1997年至今分別擔任過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的講師
■如何解碼 人人不同
有人因為林奕華的劇作難懂而卻步,有人卻享受「解碼」的樂趣。林奕華相信,「如果有東西讓你一眼便看懂,且它的意義僅止於此,那它的意義大極有限」。以「非常林奕華」於1月14日至22日上演的《機場無真愛——歡迎來到薄情國》為例,「機場」只是比喻,舞台布景更不會放置與機場相關的道具。觀眾或許會抱怨看不明白,但正因為不明白,才會思考、想知道更多。
正因不懂 才會思考
林奕華在劇中設下「密碼」,目的是希望觀眾學會問問題,明白世間萬物不像考試般有標準答案,「每人都有不同的解碼方式,沒有一本共用的手冊解碼」。他回想2015年《心之偵探》於內地巡迴演出時,有觀眾表示完全看不懂,有些人卻能細緻地剖析當中「密碼」,令他大為驚奇。這些密碼沒有既定解答,但不同的解碼方式,正反映不同人的習慣與經歷。「每人的人生就像一部字典,字數、厚度不一。」觀眾在拆解劇情的過程中,會看到自己那本「字典」中有什麼字,從而了解及發現自己。
■學會創造密碼 不落俗套
雖說解碼重要,但林奕華最希望觀眾能創造密碼。他說能夠與不能夠創造密碼的人,分別在於前者能看到更多被藏起的東西,後者卻只能見到別人看到的事物。「我們人生這麼難才有一次(活茠)機會,為何要看些人人都看到的東西呢?」他認為不同行業、範疇的人,皆可發掘及創造別人不知道的東西,彼此交換這些「密碼」,令世界豐富起來。
善用比喻 舉一反三
創造密碼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善用「比喻」。林奕華改編自梁祝傳說的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中,〈暗戀〉一曲就滿佈以比喻加密的歌詞。他以比喻手法描述暗戀的感覺,像個謎語,令人細細思考暗戀的感覺:
思念是底色 當它被紅色蓋上
你面前的我 只有一片紅
嫣紅是紅了臉對你打招呼的我
茜紅是紅了眼對你說沒關係的我
緋紅是紅了手心對你說下次見的我
的我 的我 ——〈暗戀〉
林奕華曾聽朋友分享畫油畫的技巧:作畫前要先在畫布打底色,令畫布較易上色;畫作完成後,除了畫家,沒有人知道底色是什麼。他認為此正如暗戀的感覺,一切藏於心中,只有自己知道底蘊,〈暗戀〉取的就是這概念。
■追求易明 反失藝術性
在林奕華眼中,學懂比喻對人生十分重要。所謂比喻,指的是對周邊事物舉一反三,同時可啟發他人,而探尋寓意本身就是件快樂的事。他慨嘆香港很多年輕人的耳朵、眼睛、心、毛孔都緊緊地閉荂A對未來缺乏想像,拒絕發掘未來的更多可能。中學生受香港教育模式影響,視野往往被框住,因此比喻手法對他們尤為重要。他相信比喻可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不但可助他們擴闊框架範圍,甚至使他們走出框框,相信自己能看到更多、明白更多。
避免襲用成語 追求獨特思路
生活需要密碼,密碼卻似乎日漸失落。「為何我們活得愈久、話說得愈多時,反而變得不愛說話?」林奕華回想早前在課堂中問學生可以什麼詞語代替「騰謐迉h」,學生回答「走薇咱h」,令他感嘆現今的人不茩姣y言的傳神度,希望任何話語都簡單易明,不需藏有任何密碼或藝術成分。學生總以為作文用成語可博得佳績,林奕華卻認為寫作時應盡量不使用成語,「但凡用成語就有偷工減料的地方」。如在文章寫「狐假虎威」,讀者一看便能明白作者意思,若寫成「青辣椒其實沒有紅辣椒辣,但他用油漆把自己漆成紅色」,讀起來的確難以理解,但能顯示出筆者思路的珍貴、獨特之處,「如果有學生不斷以此方法寫作,不論是否通(達)也好,我都會認為他與別不同」。
■新作改編Peter Pan
林奕華認為觀眾要學會發問,就應更細心觀察,再通過書寫、討論記錄所見所感,才會知道自己「看」到什麼。這張海報,你又看到什麼?《機場無真愛——歡迎來到薄情國》將於1月14至22日上演,劇目改編自世界名著《彼德潘:不會長大的男孩》(Peter Pan: The Boy Who Wouldn't Grow Up),講述一隊男子天團「彼德潘」滯留機場,藉此探討現代人不想長大與害怕長大的困境。如果你想一嘗解碼的樂趣,就進劇場體驗吧!
文:譚舒雅
圖:譚舒雅、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2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