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研究發現全球有49種受威脅的生物因非法貿易流落異鄉,卻成功建立族群,其中一種近乎在野外絕種的小葵花鳳頭鸚鵡,約有200隻在港島薄扶林和跑馬地一帶出沒,數量佔全球一成。有學者建議將牠們送回原生地印尼及東帝汶,可減外來物種對香港生態威脅,亦可增原生地的族群數量。有鳥類專家認為出發點正確,但須小心行事,否則可能弄巧反拙。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Luke Gibson與澳洲學者合作研究發現,國際野生生物貿易猖獗,令大量物種面臨滅絕危機,非法貿易亦令這些物種被帶到其他城市或野生環境,作為食物或寵物。有些生物成功逃脫,甚至落地生根,繼續繁衍下一代。
印尼東帝汶過度捕獵 評「極危」
研究發現,全球共有49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易危」、「瀕危」或「極危」的生物,在其自然分佈範圍以外建立種群,例如爪哇野牛和黑冠獼猴等;另一例子是小葵花鳳頭鸚鵡,該種鳥全球僅餘約2000隻,原生地印尼和東帝汶因過度捕獵作寵物令其數量大減,現被評為「極危」。研究指很多小葵花鳳頭鸚鵡在交易過程中,被無意或故意釋放到新環境。目前全港約有200隻小葵花鳳頭鸚鵡,佔全球總數約10%。
遷回鄉減本地生態威脅
研究認為,將香港的小葵花鳳頭鸚鵡遷回印尼或東帝汶,可紓緩原生地該鳥數量急降問題,亦可減低該鳥對本地生態的威脅,包括壟斷築巢位置導致本地原生雀鳥數量下跌。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研究提出建議方向正確,但不宜捕捉成鳥並貿然遷至陌生環境,雀鳥有可能無法適應而死亡。他認為可探討只遷幼鳥,另當地政府亦要加強執法打擊非法捕獵,計劃才有機會成功。
Luke Gibson對本報表示,小葵花鳳頭鸚鵡已在港生活數十年,進行遷移計劃前須研究鸚鵡會否與其他雀鳥雜交而令基因「污染」;他又認為該鳥可適應原生地環境,但同意當地要加強執法配合。
漁署:須詳盡計劃
漁護署表示,所有本地野生雀鳥均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章)保護。發言人指出,若要將小葵花鳳頭鸚鵡重新引入至其原生地,要先經過詳盡的計劃及研究才能確定其可行性,考慮因素包括物種在原生地所受的威脅、原生地是否還有合適的生境及引入種群的基因多樣性等,有關計劃亦需符合來源地及原生地的相關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