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移民接稅務局查稅通知 購多棟房產 疑資金來自海外
會計師建議證明資金屬非納稅收入

[2016.10.07] 發表
有會計師表示﹐近期稅局似乎加緊針對一些持有多個物業﹑但又明顯沒有足夠經濟能力購買多棟房產的人士的調查。(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多倫多數名華裔移民從今年9月中開始,陸續接獲由聯邦稅務局發出的查稅通知書,要求他們為在本地購置的多棟房產提供有關購房資金來源的證明,並明確表示懷疑他們購房的資金來源來自海外。

對此,多倫多的華裔會計師、稅務上訴師胡商認為,上述個案反映了聯邦稅務局已針對本地購房較多的華裔移民採取了行動,查明他們購房的資金來源,很可能與聯邦政府採取措施給樓市降溫有關,從而進一步阻止來自中國大陸的熱錢流入加拿大的房地產市場。

近期接獲多宗類似求助個案的胡商說:「在這些華裔移民中,有的人購置了5棟房屋,有的則購置了11棟房屋,這些房屋全部用於出租,業主也向稅局申報了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

他指出,上述多宗華裔移民被聯邦稅務局查稅的個案擁有以下共同的特點,包括:第一,是次查稅針對的是購房數量多的華裔移民,被查稅的人士擁有五至十一個物業。

第二,被查稅者每年申報的收入均偏低,明顯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購買多棟房產。

第三,聯邦稅務局在查稅通知書中明確表示,懷疑被查稅者購房的資金來自海外,並要求後者填寫一份長長的海外資產擁有狀況表格。此外,被查稅者還被要求提供被調查期間的銀行、資產和負債等文件。

第四,聯邦稅務局在過往針對購房資金的來源查稅時,通常僅追溯2至5年。但聯邦稅務局的是次查稅行動是根據被查稅者購房的歷史而定的,如果後者在過往10年內都曾購房,就會調查其在過往10年的稅務情況。

第五,被查稅者均在過往申報過海外資產。

針對上述多宗查稅個案,胡指出,聯邦稅務局正常的查稅和稅務重新評估的期限是3年,即3年以前的年份稅局就不能查了。但根據稅法的相關規定,如果稅局能夠證明納稅人的疏忽或舞弊,3年以上的報稅不真實,那麼稅局可以不受這3年的限制。因此,如果稅局選擇查10年或更多的年份,在法律上是行得通的,但在實施方面則有困難,因為對於一般性的交易文件,稅法僅要求納稅人保留6年。

胡商向上述被查稅的移民提出如下建議,包括:第一,鑑於稅局是次查稅針對的是購房資金的來源,因此,應付查稅的工作重點應是證明購房的資金來源屬於非應納稅收入,而不是填寫海外資產擁有狀況表格。

他說:「被查稅者是否應填寫海外資產擁有狀況表格以及如何填寫,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否則,現有的問題沒有解決,恐怕又搞出新的問題來了。」

第二,在應付查稅時提供的證明,必須是文件證明,不能停留在口頭或書面解釋。

第三,非應納稅收入包括移民加國之前的資產,包括親友贈與或繼承遺產等,但必須提供遺囑和銀行文件等相關的法律文件。

第四,如果夫妻兩人中有一人是非稅務居民,來自非稅務居民的資金與加拿大無關。

胡舉例說,有一名接獲查稅通知書的華裔移民,其在本地購買多棟房產的資金來源就包括了其配偶作為非稅務居民的收入,以及其本人在移居加國之前借款給朋友,後由朋友歸還的欠款,且有相關的文件作為證據,便能清晰地說明購房的資金來源。

更多要聞一
高凱文憶述在中國「可怕遭遇」  與14犯處小囚室燈光整日照射
【明報專訊】加拿大人高凱文(Kevin Garratt)周四現身國會山﹐感謝哈珀和杜魯多兩屆聯邦政府的努力﹐幫助他從「可怕遭遇」中脫身。他在... 詳情
聯邦收緊房貸 買屋更難
【明報專訊】聯邦政府收緊房屋按揭貸款﹐多倫多高層住宅市場間接受惠。本周一﹐聯邦政府宣布新的房屋貸款政策﹐要求所有房屋貸款機構放貸前必須對借款... 詳情
地產商提650赦免申請 被指蠶食「綠帶」土地
【明報專訊】安省「綠帶」(Greenbelt)聯盟昨天稱﹐省府打算收緊法規、永久性保護「綠帶」土地之際﹐一批房地產發展商、土地投機商和城市政... 詳情
大溫推轉讓稅 海外買家幾乎絕跡
【明報專訊】加拿大房屋及按揭公司(CMHC)最新大溫樓市報告顯示,15%外國買家轉讓稅實施後,外國買家佔大溫樓市交易的比例狂跌,從該稅實施前... 詳情
外國買家稅對於愈高價房屋的殺傷力愈大,再得到證明。CMHC大溫樓市報告指出,150萬元以上的房屋,8月的銷量比1至7月的平均銷售量急降近六成...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