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路名大革命,全城一片紅」
1966年,一場更大的、深入街道巷陌的地名更改風潮襲來。在北京,張自忠路被改成「工農兵東大街」、趙登禹路被改成「中華路」,佟麟閣路被改成「四新路」。
紅衛兵們認為,「城區四個區是首都的心臟,應該『紅滿城』,擬將西城區改為『紅旗區』,東城區改為『紅日區』,宣武區改為『紅衛區』,崇文區改為『紅光區』。海澱區大專學校最多,是文革的起源地,改為『文革區』……」。 北京市委當時的口號是「路名大革命,全城一片紅」。但紅色地名不夠用,在「學毛著胡同」、「防修胡同」、「滅資胡同」……都用過了之後,就只好採用一種省事的辦法,從東單二條到前炒面胡同,按順序被更名為「瑞金路頭條」至「瑞金路三十條」;從交道口南頭條開始,依次改為「大躍進路頭條」至「大躍進路十五條」……據統計,僅文革初期,紅衛兵就把北京的412條街道胡同改了名,佔全市街道、胡同總數的8.6%。
北京不是個案。統計顯示,文革期間,甘肅天水市秦州區有70條街巷被改名為「反修巷」、「文革巷」等名稱;福州城區的街道名稱,改動比例更是高達98.7%,這種「地名一片紅」的狂熱,造就了大量的重名同音地名,地圖、公章、招牌、路標、公文、出版物等不可能緊跟運動的步伐迅速更改地名,造成了辦事找不到人、信件無法投遞等諸多混亂。所以到1974年,北京市委終於不得不承認,當年的「地名一片紅」受了「極左思潮」的影響,將絕大部分胡同改回了文革之前的名稱,只保留了14條沒有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