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屹立本港64年、本港唯一採用拋物線飛拱設計的北角皇都戲院近日引起評級爭議,古蹟辦最初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即機制中最低級別,惟古諮會昨開會,認為政府至今未收到清拆申請,故昨日決定暫不評級,留待古蹟辦提交補充資料再決定,包括戲院內部改動情G、與本港戲院歷史的重要性和建築特色。 國際組織曾向皇都戲院發出「保育警示」並建議保留,有委員在會上追問古蹟辦評為三級的理據,古蹟辦解釋皇都在評分準則之一的「保存原貌」上得分較低,尤其是戲院結業後改為現有的桌球會所,「無辦法想像(曾經)是一個戲院……不相信(戲院座位)仲存在」,又指昔日觀眾入場的進出口已變成店舖。但有委員形容近日拆掉廣告牌的皇都猶如「Frozen in time」,在某時代被封存,亦有委員指皇都是昔日港人的「集體回憶」。 古蹟辦:評三級因原貌已改 本身是建築師的委員何培斌對評審小組未有好好研究皇都內部感到遺憾,「舖頭入面或者可見到(戲院)痕[」,另一建築師委員林中偉認為不是「樣樣高分」先值高評級,「(一級歷史建築)百子里僅憑歷史價值(與辛亥革命有關)都可以override到(凌駕)」。 林筱魯在會上關注皇都業權問題,發展局回覆指暫未收到清拆及改建申請,並指戲院及相連的逾200個單位業權分散,最多的業權人只持有8至10個單位。林筱魯會後指出,由於皇都暫未有改建或重建的迫切性,委員未掌握情G而倉卒決定評級未必是好事,亦不會對古蹟辦設遞交補充資料的時限,最重要是做好準備回應提問。 專家:內部改動大亦可獲高評級 關注皇都去向的「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歡迎古諮會決定,「好過倉卒做評級,建議三級不能說服人」。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物主任吳韻怡昨與本報到皇都戲院內外,發現仍留有昔日皇都的絲絲痕[,包括太平門的「皇都戲院」字樣、皇都戲院辦公室的閘外招牌,內部則改動不少,昔日「超等位」大堂變了影印舖,但她指過往曾有內部改動大的歷史建築亦獲高評級,包括只剩石梯及牆壁的一級歷史建築上環百子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