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同學認為政府改善本港空氣質素的力度不夠、決心不足,立論主要建基於對幾個政策的批評,例如停車熄匙立法、更新空氣質素指標、推動電動車、屏風樓問題等等。然而,為什麼選擇這些政策或範圍作為評論的焦點?它們與香港的空氣污染源頭有多大的關係?同學並未有作進一步的說明,這將影響同學觀點的說服力。此外,同學在討論上述政策的不足時,也較偏重質性的分析而未有充足的客觀數據支持,這也會影響文章的說服力。
了解污染源頭與變化
當然,如果這是一題限時完成而又不可以搜尋資料的考評題目,同學偏重質性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這是一篇家課式的評論文章,那就期望同學能上網找數據資料了。
首先,要評論政府改善空氣質素是否有成效,當然必須先指出香港的空氣污染源頭,以及過去數年空氣污染物的數據變化。這些數據都不難從政府環境保護署或是關注空氣質素的環保團體網頁中找到。
環保署助理署長莫偉全在公布2015年香港空氣質素報告時曾解釋,本港空氣污染與鄰近珠三角地區關係密切,若珠三角地區空氣轉差,而風向又剛好配合的話,會將珠三角地區排放的污染物吹至香港。另外,本地臭氧排放近10年來雖下降約一成,但受珠三角區的污染物影響,本港臭氧濃度卻上升。至於本地污染源方面,發電和道路運輸分別是二氧化硫及一氧化碳兩大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而兩者同時是可吸入懸浮粒子的重要來源。正因如此,要有效改善香港空氣質素,我們就要檢視政府在處理發電、道路運輸,以及珠三角「跨境污染」等方面有何政策?政策有何成效?
援引數據增說服力
從環保署的數據可見,公用發電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10至2013年間,已減少約17.5%,不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仍然上升了28%,正好是香港用電需求不斷上升但仍依賴化石燃料如煤發電的結果,如果同學在討論中加入這些具體的數據,作為印證政府推動潔淨能源力度不夠的論據,說服力就大得多了。
最後,珠三角的污染物是本港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但同學未有評論政府就跨境污染問題的處理,這也是同學評論文章其中一個可以改善之處。即使同學認為政府在內地問題上不易作出干預,也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宜迴避;再者,過往也曾有過「排污交易」等的建議處理「跨境污染」的方法,只是近年這些建議似已被束之高閣,同學也不妨多作了解,並嘗試評論。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