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2016年的《施政報告》中,對香港人來說頗為陌生的名詞「一帶一路」竟出現了40多次,比特首常掛在口邊的土地、房屋問題還要多,因而引發了社會廣泛討論。
本來,向外國學生提供獎學金,是許多國家都有實行的政策,目的既可以是為本地大學吸納外地人才,也可以是一種對外宣傳本地學術與文化的方法。向外地學生提供獎學金的資源,與發展本地教育或是資助本地學生的資源,實際上並非相互排斥或是非此即彼的,即是設立了外地學生獎學金,不等於就要削減本地教育的資源。正如政府興建了高鐵,同樣可以興建港珠澳大橋。如果因此而對接受獎學金來港升學的學生心生敵意,似乎是誤解了對外提供獎學金的目的。
那為什麼香港人對《施政報告》所提的「一帶一路」獎學金如此反感?相信是由於以下因素﹕
教育界訴求全落空 反另立名目
首先,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政策,並非香港市民的民意共識。香港人對「一帶一路」認識不多,即使這個政策真的對香港未來影響深遠,政府要積極響應之前,亦須逐步向港人推廣介紹。如今,特首在《施政報告》中突然高調提出及配合,容易令人質疑此舉只是特首向中央政府表明態度,多於為香港市民服務及按民意施政。
再者,過去一年,香港人對教育發展有許多清晰具體的訴求,例如改善中小學班級與教師比例、推行中學小班教學、增加大學及大專學額、全面資助幼稚園教育等等,這些都需要資源。然而,以上教育訴求於2016年《施政報告》一一落空之餘,政府竟把資源投放在從來沒有民意支持甚至關注過的一帶一路國家學生身上,這個獎學金自然成為代罪羔羊。
港府失信港人 舉動被視向中國獻媚
最後,自從反國教科事件、政改爭議及雨傘運動等社會運動之後,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中央政府日益干預香港事務愈見反感。如今「一帶一路」是中央的國策,由此衍生的獎學金,部分市民或會視為中央政府又一次干預的象徵,因而難以接受。
當政府缺乏充分的民意授權,香港市民未能透過人人平等的一票去提名及選出我們的政府,類似的施政與民意脫u的事件,勢會不斷發生。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