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2016年的《施政報告》,香港特區政府有意將10億公帑注資獎學金,鼓勵「一帶一路」國的精英來港學習。但該建議未推行,已引發社會不少反對聲音。 分薄本地生資源 激發矛盾 第一,政府解釋有關建議可令香港連接各地,搭建教育、文化及青年交流平台。但本港大學學位不足,我認為此舉將分薄本地學生資源,激發矛盾。一帶一路獎學金為這些地方有意來港升學的學生提供經濟支援,名額為每年100名學生。這種對海外學生的大筆財政開支,令市民質疑政府對本地大學生支援不足。本地學生入讀大學資助學位的比例維持低水平,只得約18%。部分未能入讀大學的學生只能修讀副學士或IVE課程,令未來求職之路坎坷艱辛。一帶一路獎學金計劃無疑是進一步削減本地教育資源,以致連接民心不成,反而或令本港市民對外國學生產生仇視和不滿的心理,不利和諧。 本地問題未解決 不應外投資源 第二,政府強調外地精英來港讀書後,可作為本港新動力,為未來留港工作提供條件。但政府這種「捨近求遠」的政策令不少市民抗拒。近年來,香港面對不少社會問題,但政府都不願投放資金去改善情G。例如,市民反映本港醫院人手不足問題一直未受重視,增加病者的輪候時間,降低本地醫療素質。政府為何不利用這10億去改善本地醫療服務?另外,本地貧富懸殊問題嚴重,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早已超過警戒線0.4數年,急需公共資源來維持社會公義。政府把長遠目標放於未來經濟發展,卻忽視社會現G,不利於政府公信力和管治效能的維持。 來港尖子名額有限 無助本地院校國際化 第三,政府形容建議令本地院校國際化和收生來源多元化,有助加強本地學生以至香港整體的競爭力。但計劃只有100個外地尖子來港名額,而本港資助院校大學生每年有約1.5萬人入學,當這100個學生被派發到各間院校後,可能每校只有10數人,難以對本港教學環境有深遠的影響。 總括而言,政府為「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提供獎學金此舉動,雖或者能為未來經濟發展帶來契機,但我認為未能全面考慮本地市民的需求,衝擊本地人的利益,因此遭受反對。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中五生 俞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