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府於2004年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旨在「以可持續方式維護生物多樣性」,並選出12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希望解決發展和保育之間的爭議,尤其具重要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不過,有意見認為政策涉及土地規劃和換地等複雜問題,推行有難度。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則認為,新保育政策是否成功,視乎司級官員會否協調各部門推行。
新保育政策當中有兩項主要措施,即「管理協議」和「公私營界別合作試驗計劃」。前者是讓非政府機構(大多是環保團體)向政府申請資助,與土地擁有人簽訂協議並提供誘因,換取有關土地,採取措施提高土地生態價值;當中也可合辦帶來收入的生態活動,如生態旅遊,攤分收入。後者則容許倡議者在保育地點中,生態較不易受破壞的地方發展,但規模須經政府同意。
不過,政策推出超過10年,公私營合作計劃至今未有成功個案,政府雖然表明支持沙螺洞發展計劃,但仍未發出許可證。至於管理協議計劃,現時只有4個地點,包括鳳園;塱原及河上鄉;拉姆薩爾濕地;拉姆薩爾濕地以外的后海灣濕地,共15公頃私人土地及700公頃魚塘獲批准,僅佔整體地點總面積約兩成。長春社更發現,12幅優先保育地之一的新界東北鹿頸沼澤,2009年開始屢遭破壞,甚至有填土活動。
環團批高地價難自負盈虧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表示,政府需不斷撥款資助環團,向業主租用上述地點的農地耕作,在本港高地價政策下,難自負盈虧,批評執行保育政策10年成效有限,促政府盡快檢討。
■相關概念
發展(development)
生境(habitat)
生態保育(ecological preservation)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多層思考
1. 根據資料,政府、發展商及村民的角力,對大埔沙螺洞有何影響?
2. 保育與發展如何並存?試以大埔沙螺洞發展為例,提出三個建議。
參考資料
1. 立法會文件,《新的自然保育政策》:www.legco.gov.hk/yr04-05/chinese/panels/ea/papers/ea1122cb1-214-1-c.pdf
2. 〈林超英促喊停沙螺洞龕場 梁振英環保智囊 憂成「數碼港翻版」〉,《明報》,2012.05.07
◆答題指引可到以下網址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60229BO.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