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連月爆發死魚潮,新界東吐露港一帶8個魚類養殖區遭大規模毒藻蹂躪下,近215噸魚死亡。紅潮專家顧問小組成員何建宗預計,本周氣溫逐步回暖,吐露港隨時再現紅潮,西貢牛尾海一帶養海區亦有可能因另一品種藻類殺入,成下一個紅潮爆發區。業界指出,死魚潮成因仍存在爭議(見配稿),但養魚戶大多已停業「止血」,供應減少下,斑類等活魚料加價近三成。
明報記者 阮秀君
去年12月初,沙田城門河出現大量死魚,約20日後新界東8個魚類養殖區接連出現大批魚類死亡個案(見圖),受影響養魚戶紛紛停業,更指今次死魚規模及養魚死法,是作業30年來從未見過(見配稿)。
專家:米氏凱倫藻增生引致
記者走訪多個養殖區,綜合業界、學者、氣象資料,解構事件由來始末。其中,港大理學院副院長梁美儀 指出,養殖區死魚潮是由於去年12月下旬,吐露港爆發大規模罕見紅潮,大量米氏凱倫藻及小量微疣凱倫藻增生,令養魚死亡。
梁續指出,米氏凱倫藻會產生毒素,同時可能會刺激魚腮分泌過多黏液,阻隔養魚吸入氧氣以致缺氧死亡,文獻亦指出,當米氏凱倫藻與微疣凱倫藻同時出現之時,其毒性會加劇,即使海水氧含量足夠,養魚仍會死亡。另有研究指出,凱倫藻對人體細胞有害,不建議食用受凱倫藻污染的魚類。
水溫多雨致吐露港冬天現紅潮
過往紅潮甚少在冬天出現,梁分析三大因素促成今次吐露港紅潮:第一,有別以往水溫約16℃,去年12月水溫特別暖,曾高達20℃,適合凱倫藻生長;再者,過去數月降雨量多,}刷大量營養物至吐露港中,誘發藻類增生;第三,吐露港本身水流緩慢,藻類可在穩定的環境大量繁殖,令紅潮爆發。
反常天氣主要是本港正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梁認為,與1998年全港爆發「溝凱倫藻」一樣;當年超過一半的養殖戶受到影響,政府亦因而設立監測紅潮機制。本報翻查天文台資料,現時厄爾尼諾現象是1998年以來最強,去年冬季至今年1月初,錄得雨量逾120毫米,屬正常至偏多。
本港紅潮專家顧問小組成員、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指出,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下,本港出現夏秋過長,冬天短而急凍,令去年12月初沙田城門河大量魚類死亡,魚屍釋出大量營養,亦使水質變壞,隨水流漂至大埔鹽田仔,在適合水溫下觸發紅潮,並向外擴散至整個吐露港。
何解釋,吐露港地形如酒瓶,水流走向先由鹹水於底層由塔門進入吐露內港,而在沙田河及林村河河口跟淡水混合,變得較輕,因而由水底升至水面,再由大埔海流至鹽田仔東,向老虎笏經塔門流至外海。
今年1月25日沙田城門河再現大量死魚,何指出,若沒妥善清理會令水質再度變差,預計本周氣溫回升後,新界東吐露港有可能再度出現紅潮。同時過去兩個月,大量養殖及野生魚類於吐露港死亡,大量營養積聚下,吐露港有可能輸出營養,隨海流南下至西貢牛尾海一帶。他預測,目前另一種夜光藻亦會由南中海經水流漂至西貢牛尾海一帶,有可能於相關養殖區爆發紅潮,令養魚缺氧死亡。
本港共有969個海魚類養殖業牌照,過去3年平均魚產量達1159噸。當中受影響的8個魚類養殖區涉及400個牌照,損失魚量為215噸。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表示,供應減少及需求增加下,斑類等批發價升逾10%,預料新年期間更會加近30%。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首次收到大量養殖魚類死亡報告後,已即時加強監測,並於本年1月5日將監測範圍擴展至全港26個魚類養殖區。結果顯示,米氏凱倫藻於吐露港至大灘海一帶及附近水域形成紅潮,至今持續,署方會聯絡海事處及食環署於當日及其後協助養魚戶清理魚屍、協助養魚戶把魚排暫時移離受紅潮影響的魚類養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