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光飛逝,我到丹麥交流已經4個多月。我從遙遠的香港跨越數千公里來到丹麥這個陌生的國家。初到鶞漁伬唭瓻傮K徨,因為自小在父母的保護之下,從來未孤身到這麼遠的地方生活。在丹麥我獨自面對身邊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物,頓時生出一種淡淡的無力感。 但經過時間的洗禮,我慢慢學得更加主動,更有自信地表達自己,我已經不再害怕與外國人溝通了。於是我漸漸結交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來自美國的、加拿大的等等,我從來沒想過這些機會是屬於我的。 電子教學 學生可上網自學 香港與丹麥的文化簡直是差天共地。先從學業方面說起,丹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往往要在上課前先預習,「打個底」然後再上堂討論課題。相比起香港式的「教師說學生聽」,丹麥的教學模式更互動,令我大開眼界。加上丹麥實行電子教學,大部分學生都會攜帶手提電腦及手提電話上課,即使課堂教授全新知識,學生亦可輕易上網搜尋資料自學,有助學習。不過,另一方面,學生也比較容易因上網而分心。 茩垣a庭關係 用餐時聊生活瑣事 而在日常生活方面,丹麥人比香港人有更多機會接觸酒和派對——可說是丹麥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令我這個沒有喝過酒的「大鄉里」甚為驚訝。但令我頗為驚喜的是,丹麥人比較茩垣a庭觀念。每天吃晚飯的時候,家庭成員們在餐桌前都不會使用手提電話,而是互相聊天,聊聊天氣、學習、生活瑣事等等,一談便是一兩小時,令我這個「低頭族」也要學習一下如何放低手機,留意身邊的事物。 其實,無論丹麥還是香港都有各自的美,各自的好。俗語有說「隔籬飯香」,當我走出香港這個「井底」,放眼世界來到丹麥後,見識增進了不少。過程中當然跌跌碰碰,最後確令我成長,並成熟了不少。因為在香港經常幫助我的媽媽不在身旁,我在丹麥要靠自己解決問題,所以如今的我已不是當初懵懵懂懂的「小朋友」。這4個月的經歷,令我深深體會到什麼是「獨立」。 文﹕張永強(2015-2016年度往丹麥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