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溫哥華最近有不少商業物業以高價易手。其中不少由華人獨資或是通過眾籌(crowdfunding)的模式買入。可是市議員與城市規劃師均憂慮,這些海外或新移民買家不諳熟本地開發準則,可能以高價買入物業之後,卻不能更改土地用途,遭受重大損失。
根據《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的報導,溫哥華最近一批物業以高價售出,讓政客、城市規劃師,以至證監機構一同感到憂慮。
特別是最近一些物業是通過眾籌(Crowdfunding)的方法徵集資金。小投資者並不一定知道所有隱藏的成本,也不一定考慮到一旦更改土地用途被拒絕,可能會出現損失。
溫哥華市議員雷健華指出,在籌集資金時,有些投資者只被告知這些物業具有開發潛力,但同時不知道所承擔的風險,這種情況令人憂慮。
他又說,不論是否眾籌還是獨資,投資者可能以高價買入物業,卻不知道更改土地用途幾乎是不可能。又或者投資者不知道市府將要求投資者在社區設施上作出巨額補貼。
他認為。假若中介人扭曲了真相,則需要負上責任。但就算如此,市府也不會因此而遷就投資者。
最近溫哥華市不僅是住宅樓宇價格飆升,就是商業樓宇,也以前所未見的價錢成交。
靠近基斯蘭奴(Kitsilano)的釀酒廠Molson Brewery的估價為4370萬元。但消息人士透露,該物業最近以1.9億元的價錢易手。該棟物業的土地用途,只被規劃為工業用地。
可是卻有人卻在一個華人網站中私下形容該廠為具有開發33萬平方呎海景柏文的潛力。
另一方面,溫市中心西端位於尼爾遜街(Nelson Street)的兩棟小型柏文大廈,估值為1600萬元,據悉在去年秋季卻以6000萬元的價格售出。有華人在網站中聲稱該地段可以興建58層高大樓。
《環球郵報》指出,投資者不一定知道,更改土地用途並不一定會成事。就是申請成功,市府對西端的物業有所規定,新大廈其中四分之一的單位必須是可負擔房屋。
卑詩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簡稱卑詩省證監會) (The British Columbia Securities Commission) 已經對一些在華人之間展開的集資活動進行檢核。
任何總部設於卑詩省的公司,又或者與卑詩省有關聯的公司,都有需要向證監會報告集資情況;包括籌集到多少資金,使用何種形式等。但最近一些在華人眾籌活動仍然未有向證監會報告。
溫哥華市府助理規劃總監麥蘭尼(Kevin McNaney)指出,其實在購買大金額物業之前,買家可以先跟市府接觸,以熟識市府在規劃上以及社區設施上有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