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50周年 歷史定位勢掀激辯
2016年,是內地造成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文革)發動50周年。50年前,毛澤東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將中國當成了自己的試驗場,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在文革期間,全國籠罩在階級鬥爭的陰影之下,成千上萬的紅衛兵不但對傳統文化作殘酷破壞,對知識分子、無辜百姓也展開秋風掃落葉般的無情打擊。對於文革10年浩劫,如何作歷史定位,注定將引發激辯交鋒。
林彪出逃45年 評價仍有爭議
2016年亦是林彪出逃45周年,1971年3月,國家副主席林彪之子林立果等人,制訂「571」計劃密謀武裝奪權,扶持林彪上台,後東窗事發,當年9月13日,林彪攜妻子葉群、林立果等人,倉皇乘飛機逃離中國,當天飛機墜狾b蒙古肯特省首府溫都爾汗,機上人員全部死亡。如何評價林彪,在中共內部乃至民間都有不同意見,且看官方及民間如何應對。
至於毛澤東,自1976年9月9日後,數十年來,仍高高供奉在中國政壇的「神^」上,有人對他嗤之以鼻,有人頂禮膜拜,甚至被百姓當為「護身符」。2016年在毛澤東逝世40周年之際,如何評價勢必成為熱點話題。
2016年,還是「八六學潮」30周年。當年,內地各地高校學生掀起了「爭民主反官倒」的學生運動,要求中共推行民主、這場僅持續了27天的學潮,成為1989年震驚世界的天安門事件前奏。學潮平息後,時任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因受到黨內保守派壓力而黯然去職。如今如何審視「八六學潮」,仍是不可迴避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