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審計報告:審計署昨發表新一輪審計報告,主要審核8個部門的服務,當中直指環保署減廢不力。本港去年每日產生廚餘逾3600公噸,較10年前上升15%,審計報告批評,環保署一直未有就廚餘問題採取行動,前年雖定出減廢目標,並提出《惜食約章》以減一成廚餘,但獲邀簽署約章的12個部門反應冷淡,至今房屋署及食環署仍拒絕簽署,令惜食香港運動偏離由部門及公共機構以身作則減少廚餘之目的。環團指出,本港一日不實施廢物徵費,所有減廢措施只會事倍功半。
審計轟環保署「只採取零碎行動」
審計署指出,本港過去10年廚餘量不斷增加,但環保署於2014年前「只採取了零碎的行動」,近年推出減少廚餘措施,成效亦未如理想,認為該署應加強工作,才有望達到去年公布《2014廚餘計劃》的目標,即2022年或以前把棄置在堆填區的廚餘,較2011年基礎年減少40%。
簽約章10部門 6審查時始簽
報告臚列多項減廚餘措施,當中披露環保署於2013年邀請12個部門簽署《惜食約章》,結果只有4部門簽署(民安隊、消防處、飛行服務隊、入境處);直至2015年審計署展開審查工作,餘下8個部門中才有6個簽署(醫療輔助隊、懲教署、海關、警務處、產業署、康文署);至今食環署及房屋署仍拒絕簽署。
食環署在報告解釋,《約章》部分措施如制訂和執行可以衡量目標的計劃,以減少廚餘,超出該署能力範圍;房屋署亦稱未能制訂衡量目標計劃,以及作內部審核。本報昨向兩部門查詢,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根據《約章》,主要條款包括推動行為上轉變以減少廚餘、制訂減少廚餘計劃、推動使用剩餘食材的食譜,以及支持食物捐贈活動等。
廚餘設施處理量不足 廚餘廠延落成
由於政府未積極推動減少廚餘,致九龍灣廚餘設施處理量不足,報告指出,環保署向立法會匯報該設施每日最高處理量達4公噸,但審計署發現,2008年至2015年間每日實際處理量平均只有0.89噸,僅及最高處理量的22%。
報告又指出,環保署於2010年嚴重低估小蠔灣廚餘廠造價,要重新招標,廚餘廠造價亦由原先預算4.9億元C升至15.9億元,預計2017年投產。報告推算,若環保署招標順利,廚餘廠可提早4年落成,以該廠每日處理200公噸廚餘計算,可避免29.2萬公噸廚餘棄置於堆填區。
黃錦星﹕已聯絡商界部署合作
環境局長黃錦星昨出席立法會大會後表示,本屆政府重視廚餘問題,兩年前已有一份應對廚餘的整全計劃。對於部門對《約章》反應冷淡,他稱環保署與部門協調後,已增加很多部門支持與參與。
黃錦星承認,廚餘在都市固體廢物中佔去四成棄置量,比例偏高,認為需政府各部門和商界合作,才可應對減廢挑戰。他又指出,社會應聚焦大嶼山小蠔灣廚餘廠項目,每日可處理200噸廚餘,是香港重要的廚餘設施,按計劃於2017年落成,他透露政府已聯絡商界,部署合作,善用項目資源,另外政府亦已溝通超過240個團體,準備迎接第一個大型廚餘處理設施的工作。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