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間回到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被打敗,香港島被迫割讓予英國,誰會想到這個小島,日後竟然發展成華南沿海最重要的通商門戶。開埠後,香港在城市生活、社會文化和制度建置方面的發展,與內地有明顯差別,不少清朝官紳途經香港時,都會乘機考察一番,體會香港的民情。1876年張德彝跟隨郭嵩燾出使英國,兩人過境香港時參觀了多個公共設施,包括域多利監獄、中央書院和大會堂等,並留下深刻印象。 1.域多利監獄 設備齊全整潔 域多利監獄屹立於中環,1850年代經多次改建後,規模愈見宏大。郭、張對大樓的佈局和管理方法都特別留心,發現監獄內設備齊全,甚至有教堂、浴室和診療室,而且十分整潔,出奇地沒有難聞的氣味。 香港雖然華洋雜處,但早期兩個族群的社會界線涇渭分明,這亦反映在監獄管理方式之上:華人五人囚於一室,臥榻以木製成,用膳時只獲派一碗茶、一碗飯和四尾鹹魚;西人則三人一室,內設鐵H,膳食供應亦只有咖啡一杯、牛肉和麵包各一片。犯人的起居生活都有妥善安排,或在室內編織麻氈,或到庭院中列隊步行、舉鐵丸和推石頭,主要是為了確保囚犯健康,以免出現疫症。 2.中央書院 課程中英並重 香港的中央書院成立於1862年,除了招收華人學童外,亦有外籍居民的子女入讀,課程中英並重,學生要修讀《四書》和《五經》,更要學習英文。室內陳設甚具特色,其中一間講堂設有十張長書^,每張可坐十多人,後排高於前排,層層上升,以確保老師可以看到每一個學生,與內地私塾的陳設和教學方法,差別尤其明顯。 3.第一代大會堂 珍藏各地展品 這所由港商集資興建的宏偉建築,內設圖書館、博物館、劇院,以及用作舉行聚會的大廳,1869年落成啟用。博物館當時是新鮮事物,特別是館內可欣賞到從各地蒐羅而來的展物,以及難得一見的動植物標本,正是學習西方地理和科學知識的好去處,曾紀澤和薛福成出使外國途經香港時亦特別到此一遊。1883年這所博物館每星期接待3000多名參觀者,以當時全港只有約16萬名居民來衡量,這入場數字也算不俗。 文:香港文化博物館 圖:香港文化博物館、資料圖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