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考評局今日出版文憑試《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昨向傳媒發放報告撮要,指中文科口試卷中學生推論粗疏,甚至信口開河的表現相當普遍,有學生批評孟母三遷太溺愛子女,是怪獸家長的表現,又指現時樓價高企,搬家3次實際上不可行。另有通識科考生論述不同意「標準工時對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是必要的」時,指標時會令僱主的生活質素下降,且僱員放工回家會無所事事,還會擔憂收入減少,給自己造成精神壓力,無助改善生活質素。
考評局亦在其網站上載了通識科「考生表現示例」,有考生回答國際旅遊趨勢將引起什麼關注時稱,有很多內地遊客在旅遊時有不文明行為,導致有國家要「禁止內地人進入其國境,以免影響市容」。考評局指該考生僅描述旅客行為,但沒有解釋為何會全球關注,顯示其對試題認識不足,最終獲最低的一級評分。
「軟實力」誤指溫和治國
回答新聞自由一題時,有考生稱同意高度新聞自由會提升港府管治效能,雖有傳媒報道颱風將襲港,因而引起搶購潮及市民恐慌,令社會動盪不安,但只要有關部門先行審查,過濾不實報道便可,其答案被評為最低級別的一級。另有考生指「壹傳媒集團的劉進圖旗下的蘋果日報披露政府的陰暗而他受到襲擊」,實際上劉為《明報》前總編輯,其遇襲原因至今不明。還有考生認為,整容是人權自由,若政府僅立法禁止18歲以下人士整容,或構成年齡歧視。
混淆標準工時最低工資
另外有些考生混淆概念,例如誤以為資訊流通就是新聞自由,或以為「軟實力」是政府以「較鄔M方式管治國家」,更有考生將「標準工時」與「最低工資」混淆,答非所問。報告指考生答題時經常作出表面化的解釋,而沒有將問題概念化及加以歸納。
報告又指部分考生審題不足,只顧背誦概念或定義,沒準確回應題目,例如有一題問考生是否同意政府立法禁止18歲以下人士進行「醫療上非必要」整容,部分學生誤把討論集中在青年人應否整容,而非探討立法利弊。考評局建議考生了解題目要求,並運用相關概念和知識回應題目,輔以恰當例子解說,毋須死記硬背不一定合用的作答框架和筆記資料,並要擴闊知識基礎,提升高階思維能力。
中文作文:錯用成語 亂加景物描寫
至於中文科,報告指考生應考作文卷時存在未仔細審題、堆砌例子及錯用四字成語等問題,另有考生於文章內胡亂加插大量與主旨無關的景物描寫。至於口試卷,報告指內容貧乏和說話欠條理為大部分考生的通病,討論時發言稀少、態度欠積極的考生亦頗為常見。
要改善中文科表現,報告建議考生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好文章,體會其內涵及情感,加強想像、分析能力,另應多留意新聞、分析社會議題,鍛煉慎思明辨的功夫,不應靠機械式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