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星級生:劉嘉舜(Adrian)(圖)
2015年文憑試通識科5**
中學:香港華仁書院
IES題目
以東區為例,探討在實施「地區小型工程計劃」後,區議會在地區工程上的工作,多大程度上獲得居民的認可。
研究焦點/目的
1. 了解居民對區議會的認可程度
2. 從地區工程看居民是否認識區議會的角色
3. 分析影響居民對區議會認可的可能因素
相信大家都記得早前o魚涌有個「不能避雨兼阻街」的巨墩避雨亭。Adrian的探究與此有關,他笑稱當時做IES(獨立專題探究),避雨亭的新聞「還未被『爆』出來」。
Adrian住在港島東區,因為興趣,平日有留意社區事務。2014年《施政報告》提出每區撥款1億元搞重點工程項目,鬧出不少笑話,如深井的鵝形地標。「其實2007年起民政事務總署已推出類似的『小型工程計劃』,區議會可申請撥款以改善地區設施,上述避雨亭便是其中之一。」他解釋,計劃的原意是向地區放權,但結果未必能讓居民受惠,且有浪費公帑之嫌,Adrian遂希望從居民對區議會功能認知的多少、是否認可其工作等,探究區議會的角色。
■界題與蒐集資料
界題重要多角度闡釋題目重點
正式開始做IES前,Adrian翻查了大量立法會、民政事務總署和區議會會議紀錄等,以充分理解區議會的角色和「地區小型工程計劃」的背景。他說界題很重要,例如對區議會工作的認可(recognition),他嘗試從認知、支持、留意和有信心等角度表達,使問卷問題更具體。
他用了以下方法蒐集資料︰
(1)以問卷調查蒐集東區居民的意見,例如有否聽聞區內有「小型工程計劃」、有否留意區議會的公告等。「問卷調查樣本只有20多份,這點有寫入報告最後的『局限』部分。」
(2)訪問兩名東區區議員,了解區議會內部運作。IES題目焦點在「居民的認可程度」,為何要訪問區議員?他解釋,從詢問區議員有否收過居民的查詢或投訴等,也可窺探「居民的意見」。
「從訪問還可以了解區議員工作時遇到的局限、政黨間政治角力的影響等,這些較難從新聞、研究等死板的文獻資料得到。當然,對方是否肯正面回答是另一回事。」他有心理準備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約到訪問,「等了兩星期才獲回覆,幸運的是有個民建聯議員,另一個屬民主黨,可得出不同的立場和看法」。
■點出問題 提出建議
切勿覆述調查結果 建議要精簡
分析時,訪問資料和問卷調查結果可以互相參照,如發現居民「小程度認可」區議會的工作,背後除不認識區議會職能外,可能成因還包括區議會作為地區行政機構,權力有限等。「整理、歸納資料工夫不少,若問卷有7題,便不能只歸納出一個特徵;勿覆述調查結果,要有分析,如『從中可見……』;每個論點都要有支持,以此顯示個人見識。」
完成分析和解說,報告並未完,還要就探究所發現的問題反省,提出改善方法建議,才算完整,「但建議不用太多,否則便成『建議書』」。
★星級貼士:題目偏門助突圍
IES研究「區議會」,會否太難太偏門?Adrian笑說,IES研習應具啟發性、突破和個人獨特見解;他定題有三大條件:想做、易做和高分。一些少人甚至無人留意的題目,比起大眾化的題目更易突圍,「因為報告要有說服力,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蒐集和整理資料,可見學生付出的努力」。
定題三大條件:想做、易做、高分
他還建議「就地取材」,做個人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不能『假大空』,要清楚有否合適訪問對象並能接觸到他,例如想訪問黃之鋒或立法會議員,但要知道他們好難約。我只以『東區』為例,因為我不熟悉大埔區。」另他覺得「探究地區小型工程的成效」也非能力所及,故轉向研究「居民是否認可」,側面反映區議會功能。他提醒,題目決定研究大方向,「幾乎定大局,若無信心宜找教師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