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2013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李樂詩達成一直以來開設極地博物館的心願,除從極地蒐集的化石、岩石、動物和植物標本外,她還捐出極地考察時穿著的裝備。
放大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內介紹北極生態的短片,所有錄像和圖片均由李樂詩拍攝。
放大
 
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暖化,令北極熊無冰可立。(李樂詩提供)
放大
 
雖然講到「口水都乾」,李樂詩仍呼籲大家以地球村居民的身分盡一分力,從改變浪費的生活習慣做起,「讓下一代有水飲」。
放大
 

其他新聞
概念解碼﹕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
思辯能力﹕香港是否三權分立? ——抽象概念與實際狀G
實戰錦囊﹕處理持份者之間衝突
IES教室﹕資料的運用(二)
試題拆解﹕人口老化增市民負擔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人物X概念﹕環境保護X社會責任.李樂詩極地經驗留下一代

【明報專訊】說起李樂詩博士,相信同學不會陌生,或在學校禮堂聽過她分享見聞,或在電視、報章看過她的訪問—所言圍繞全球暖化、北極熊和環保,開場白是否都介紹她是「香港女探險家」?李樂詩強調自己不是「英雄」,以20年為一個人生階段的她,期望第四個20年的時間「屬於自己」,但至今仍在做第三個20年的未竟之事—究竟是什麼?人生之路走了70多年,她說「ョv,但沒有一日浪費。

◆踏足極地 感悟生命

對於李樂詩,有人敬佩她多次踏入極地嚴寒的堅毅,有人羨慕她看盡常人難以觸及的白色世界。人生有不同段落,她以20年為一個階段。「我會跟學生說:第一個20年要學好知識,並培養好品格;第二個20年是努力工作,賺到錢足以讓你去做想做的事;第三個20年,去做你想做的事,當然,是對社會有功德的事。」

1985年首次踏足南極

李樂詩在大學讀設計,後開設廣告設計公司,1985年中國極地考察隊首次在香港舉辦展覽,由她的公司承辦,同年她跟隨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踏足南極大陸,自此與極地結下不解緣。她在人生的第三個20年走過南北兩極、珠峰和荒漠四種極端環境,帶回珍貴的生態資料,以及對地球、對生命的感悟。

李樂詩認為,人類耗用地球資源,不應忽略大自然的恩賜,「一滴水也要講多謝」。她說極地的風每秒速度可高達35米,夾帶冰雪撲面而來,冰雪吹入冰洋,海水流動,流向大陸,蒸發到大氣,降雨再被樹木吸收—形成循環,「代入去看,一滴水的生命歷程也不簡單」。

動物也有情 個人很渺小

萬物皆有情。「無冰可立的北極熊,也有痛苦的表情。所有動物都有親情、愛情,反而人有『假情』,動物假不了。動物定會保護自己的群種,人反而會內鬨。愛斯基摩人獵殺母熊,母熊會盡全力將幼熊推回洞堙C」若說她在極地有何體會,或希望學生從中有何得荂A便是「細心留意大自然,去感悟、去思考,個人原來很渺小」。

她最近一次南極之行是2009年,回首1985年首次南極旅途之艱辛,她說那是「探險式」科研考察,「現在極地衣、食、住、行的條件皆改善」。今日人類要涉足兩極並非難事,但她直言旅行團太多,為極地生態帶來污染和騷擾動物,甚至帶去細菌。「我好希望能保留一塊淨土用作科學探究。」她說,現在南北兩極、珠峰基本上已開發,要找淨土,「只有再入內往極點走,珠峰的話便是再爬高點」,「唯有希望去的人心懷對大自然的尊重,好好感受極地予人的啟悟。」

◆用藝術包裝 拉近與科學距離

我們的生活所需取諸自然,將極地的知識帶回來,對李樂詩來說也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我不會說自己是探險家,但我一定要認識、學習這些有關地球科學的知識,才能將之帶回來,再經藝術『加工』,向公眾介紹。」過去多年,李樂詩致力推動環保教育,推廣極地生態的重要。

親身經歷可感染人,讀設計出身的李樂詩說今日所做的是「用藝術去包裝科學」。在極地的觀察,拍攝的圖片、影像等素材,今日以多媒體、動畫、展覽、文章、獨幕劇等不同形式展示,都是讓公眾認識「極地與我們的關係」的媒介。不同的藝術形式拉近極地科學與我們的距離,「齋講的話,群眾很難明白」。

南極、北極、荒漠、高原這些極端環境之間互相影響,並和我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人類過度耗用能源,造成全球暖化問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低窪地區下沉;高原冰川減少,河流水量減少甚至不足,帶來乾旱,如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減少,便影響長江、琲e、湄公河等流域的水量,水資源減少甚至不足,又加劇荒漠化。

愛護地球是共同責任

「其實(全球暖化、環境保育)講來講去都是那些。我講了30年,但就是沒人做,熄電掣這麼簡單(也無人做)。」生活在香港,一切得來太易,「大家依然在浪費水、食物、能源,沒恆心持續為地球出一分力」。愛護地球是我們的共同責任,「不要全部賴政府」。她說環保署及專家一直有推動環保,「但我們是否配合?大家都要出一分力!不是為政府,而是為了你的子女、你的下一代有水飲」。

◆盼學生堅持做對的事

李樂詩笑說「講環保已講到麻木」,但仍孜孜於教育工作,至今到全港學校巡迴舉辦了近千場講座。她表示,學生聽完分享後也積極發問,最關心北極熊的將來。「我問學生是否想做地球科學家,不少說『想』。我不知道他們的未來會如何,但起碼種下一棵幼苗,小學生有愛心,懂得care(地球);中學生則助其明確路向,如未來選科。」

今日李樂詩也在中文大學講通識課,「由藝術講到探險,一步一腳印」。她對自己有要求,勉勵學生做人要認真、不要「hea」。「去到極區,全隊120人,119個男人,只有你一個女人,你只有做得更好,不能用『我是女人我不行』推搪,而是盡可能在安全情G下、勤勞地獲取最多資料,今日才能推動全香港學生認識極地。」

自行論證 探險看世界

她期望學生有堅毅精神,「貧賤不能移,有骨氣,堅持做公認是對的事」。何為「對」的事情?李樂詩鼓勵學生自己去論證、去探險、去看世界。「無錢?就去掙!幫人補習、去掃垃圾,工作不分貴賤,拿體驗。只要你喜歡做這事,總會想到辦法提升自己。」她不時利用教學、演講的收入資助學生出外增廣見聞,希望再由年輕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感染其他「仍在hea的學生」。她相信生命影響生命,這也是她口中的「潤物細無聲」。

現今學生到外地交流的機會多的是,但不少被指流於形式,似旅行團。李樂詩早前帶領一班中學生到新加坡考察,「不能說完全學不到東西,作為對學生的啟發仍是好事」。她笑說可能自己慣了辛苦,「我覺得(旅途)最好是艱辛,體會更深」。

◆人生第四個20年 續整理檔案完成使命

年逾70,李樂詩人生第四個20年已走過一半,「其實第四個20年的時間應該是屬於我的,但第三個20年的工作遲了完成」。「我希望在最後的一段日子堙A盡最大努力把資料整理妥當,留給下一代。」她正埋頭整理過去在極地拍攝的數萬張幻燈片、數百小時錄像等檔案,將之數碼化。資料量龐大,她已苦幹了3年,估計距離「完成使命」仍需要3年。

「再等?地球可等不及!」自稱「記錄者」的李樂詩心情急切,曾患癌的她告訴自己這幾年不能病。猶幸記憶力強,配合日記、出版的書籍,仍能憶起當日的畫面。

為下一代 堅持記錄珍貴歷史檔案

是什麼讓她堅持至今?「最主要是學生產生興趣,為學生即是為下一代。」她說那些資料都是珍貴的歷史檔案,今日去極地考察的人不少,但30年前、20年前的紀錄,可作為對照。她在極地拍的資料將贈給學校、科學館、太空館、海洋公園、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等,「電視台拍的片段,一分鐘都不會給你的」。

「今日的工作辛苦,有時每日趕幾場,但每一日皆沒有浪費。」她也活到老學到老,現在整理和製作素材時「要update,跟上年輕人,如短片不能超過7分鐘,否則學生沒耐性看」。她相信音樂能淨化心靈,今年12月將推出和保育極地有關的歌曲,「我填詞,因為熟悉當地環境」。

李樂詩說,香港起碼有超過100人去過兩極,「為環保、極地科學去的大約有一半」。她第一次帶專業考察團是1993年,其後不斷有學生去,她為培訓了一班有志於極地科研的「徒弟」而欣慰。她說,香港剛開始建立本土極地研究團隊,希望未來能協助聯繫中港兩地的極地科研者,讓本港學生有機會參與國家大型極地研究。

得獎提醒自己要更努力

到極地感受到人的渺小,回到香港,縱成就斐然,李樂詩也沒將自己放到太大。因為在極地科學的貢獻,李樂詩獲得世界傑出華人、香港傑出領袖等殊榮。「(得獎)反讓我擔心水平未夠,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拿人家的捐款,我也做更多工作,更辛苦,所以有時會婉拒,讓自己抖抖氣。」

問及有沒有東西讓她感到驕傲,她說沒有。「我只是坦然地做了應該做的事。千萬不要說什麼『英雄』、『首個踏足三極的女性』,市民肯定我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很多市民都對我很好,去買菜也送多條魚!」她笑笑說。

盼重拾最愛的畫筆

此刻,李樂詩說不知道有沒有「屬於自己的第四個20年」,惟希望未來能重拾最愛的畫筆,「我最喜歡的其實是畫畫」。

◆人物檔案

李樂詩博士(Dr Rebecca Lee),香港女探險家、極地科學工作者、中國極地博物館基金創辦人。全球第一位涉足北極、南極及珠穆朗瑪峰(高極)「三極」的女性,1985年起前往南北極共18次,1990年代已關注全球暖化問題,透過文字、攝影等記錄雪地變遷,致力推動環保教育。

■相關概念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

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文︰古晨燕

圖︰古晨燕、受訪者提供

 
 
今日相關新聞
人物X概念﹕環境保護X社會責任.李樂詩極地經驗留下一代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