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Uber的優質電召轎車服務及警方高調逮捕數名Uber司機,近月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同學的文章也作出了基本的分析。 社會輿論普遍站在Uber一方,主要原因正如同學文中提及﹕Uber的服務質素比的士優勝!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現時持牌的士未能提供媲美Uber的服務?例如持牌的士車型單一而且普遍殘舊等等。 停發的士牌間接致服務沒改善 的士的服務一直未有改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香港政府1990年代至今,未有再增發的士牌照,的士數量一直維持在18,000多部,牌照持有人近9000名,司機約40,000名。當然,政府或許出於環保、鼓勵更多乘客使用更大載客量的公共交通工具等等良好意願的考慮;但是,客觀的後果是造成的士牌價大幅C升,由98年約200萬,升至現時700多萬,成為了投資炒賣的商品。 高價買入的士牌的投資者多不是駕車幹活的司機,他們將購買車牌的開支轉嫁到司機的車租上,同時也將的士車輛的使用時間延長,減低成本開支。再者,的士持牌人的利潤在於的士牌價的升值,的士載客的收入除可以作為加車租的借口,其實對持牌人利潤的影響不大。因此,持牌人當然沒有興趣進一步思考如何改善服務質素。而作為打工仔的司機,對改善車輛質素或是提供網上電召等服務,也無能為力。因此,才會出現大部分的士連八達通也不能用的現G。 的士車主政治影響力較大 此外,的士車主在社會上有較大的政治影響力。現時立法會的功能組別中,航運交通界是其中一個選民數目最少的界別,2015年只得195個登記「選民」,全以公司團體為單位,而當中竟有最少34個的士業團體,佔整個界別超過15%。究竟這些的士團體及代表他們的立法會議員,在政府制訂的士業政策時,發揮了多大的影響力,值得大眾多加留意。事實上,在Uber事件中發聲反對的多是的士車主團體,反而有的士司機樂於加入Uber網絡,希望更有效與乘客聯繫。 當然,非營業車輛透過Uber找生意及載客,引發出乘客及司機可能不受保險保障、及有違的士發牌條例的問題,也要釐清及公平執法,否則將有違香港的法治精神。然而,事件正好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今制度的缺陷及為何的士服務質素裹足不前。政府的責任,乃藉此契機檢討及改善的士/召車服務政策,若再死守過時的制度及法律,難免教人質疑是否因政治權力的扭曲,令制度失衡及政府偏聽瀆職。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張銳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