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打從第一屆通識文憑試引入獨立專題探究IES以來,如何蒐集資料以完成探究要求,一直是整個IES工作最困難的地方。過去幾年看到的情G是問卷滿天飛、城中名人和團體聽到學生邀約作IES訪談即退避三舍等,顯示了同學在蒐集資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現在引入了新的「具規範IES」形式,這方面有沒有轉變?
一二手資料都可使用
考評局在介紹「具規範IES」時明確表示,考生與以往一樣,沒有一手與二手資料的限制。不幸地,即使在考評局不斷澄清下,筆者仍不時聽到有教師說「具規範IES」只容許學生使用二手資料。筆者向考評局再三求證,可以斬釘截鐵說,「具規範IES」對於資料的種類沒有任何限制。換句話說,一手資料與二手資料都可以使用,問題在於是否用得適當,這一點希望同學掌握清楚。
上一期介紹了如何訂立探究題目,訂立題目時也需要思考有沒有足夠資料,以及蒐集怎樣的資料。以下就幾個常見問題與大家討論。
■一手和二手資料怎樣分?
一般而言,一手資料是指由事件發生當事當地的人們所留下的記錄,通常直接反映議題持份者的想法及情G。二手資料則指事件發生後所作的記錄或評論。問卷、訪談等通常以議題的持份者為對象,自然屬於一手資料。
然而,報章評論有時也被視為一手資料,因為評論的事件仍在進行。例如2014年佔領運動期間不同持份者在報章上發表文章,都屬一手資料;但這幾個星期因警務處網站的爭議而令不少作者回憶六七暴動的歷史,則可能屬二手資料。
■一手和二手資料哪種較好?
資料只是工具,如何使用資料才是關鍵。換句話說,其實沒有所謂一手還是二手資料較好的問題,能幫助探究便是好,否則便是不好。
例如探究中需要了解青少年吸煙的原因,一手資料方面,同學可以直接訪問年輕煙民或成功戒煙的青少年,二手資料方面,討論青少年吸煙原因的文章相信有不少。前者的資料較接近持份者,但基於資源和經驗所限,同學所得的資料可能不多;部分二手資料如專家學者的文章則較專業,卻未必能反映最新情G,或者不完全符合同學的探究題目。由此可見,一手與二手資料各有優點缺點,同學應仔細思考決定用哪一種或多種資料。
■「具規範IES」哪些部分需蒐集資料?
以往,筆者的學生在舊制的IES堙A時常把蒐集資料的工作集中在報告的中段,也就是利用問卷、訪談或書刊文章等展現對探究題目的不同向度和看法。例如探究「青少年使用社交網絡有助建立人際關係」,同學一般會向同學發出問卷,問他們使用社交網絡和交友情G,成為報告的主幹。然而要留意的是在「具規範IES」,ABCD四個部分都會涉及資料蒐集及整理。
先談A部分:深入了解背景資料
首先在A部分,同學需要就探究題目的背景及情景作解說,因此要蒐尋相應資料作為背景。部分同學只憑他們對議題的主觀認識,例如上課時討論過、從新聞看過、甚至道聽塗說,卻沒有認真深入了解。結果寫出來內容沒有可信性之餘,更可能因同學對議題一知半解,輕則難以圓滿解說議題而在AB部分失分,重則令往後的探究方向有所偏差。
政策議題宜蒐集官方文件
因此即使在A部分,同學也宜作一些資料蒐集。如果是有關政策的議題,政府通常有官方文件作出解釋,例如回收政策可到環保署網站找找看;立法會也會討論政府申請的撥款,因而會有政策文件。
學術入門書 助建探究框架
再進一步,筆者建議同學找一些較學術的書。通常一些大學學科的入門書都很有用,例如探究青少年行為議題,可以看一些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導論式課本,社會議題則可看社會學、傳播學或政治學等課本。不用找針對個別議題的,因為可能太深和太專門,未必有用。反而可看導論式書本,這些書提供的理論或宏觀分析框架可能可放在A部分。例如同學做有關香港政制改革的探究,可引用民主理論大師對民主的定義及其特質的學說作為探究框架,從而定出在討論民主政制時應以哪些特點為衡量標準。
當然,以上所述的只是同學在A部分可以引用的部分資料。事實上資料種類多不勝數,不同探究議題也有相應的不同資料,難以一一盡錄,同學宜向老師請教。至於B至D部分,下星期再和大家討論。
文︰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賴得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