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3歲註冊社工張偉德(Dicky),出生以來便患有白化症,皮膚、頭髮及眼睫毛一片灰白。來自綜援單親家庭的他,成長時面對不少歧視目光,同學常因他弱視要走近物件看,阻礙了他人視線,將他喚作「玻璃人」。成長後求職時,僱主指他外形特別,茈L隱瞞病情或自稱是白種「外國人」。Dicky拒絕歧視安排,樂觀面對容貌,成為社工,以自身經歷幫助殘疾者。他與另外9名巿民昨在一頒獎禮中獲選「傑出人物」,表揚他們逆境自強精神。 與另9人獲嘉許傑出人物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舉辦、嘉利國際贊助的「凡事皆可能」計劃,選出10名傑出人物及15組積極家庭。10名傑出人物中,包括身患重病的女生(見另稿)、把藝術帶往內地山區的教師、及要照顧殘障女兒的媽媽等。 得獎者之一的張偉德(Dicky),為白化病患者,曾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只有自己是這樣,其他人不是」。成長過程對Dicky來說並不容易,除白化病亦有弱視,讀書時除要儀器輔助,亦因朋輩說話感自卑,「始終我看東西要比較近,可能有些人會說我看文件時好像『聞紙』,小時候感到不舒服和介懷,感到少少歧視」。由於身形高大常走近事物看,Dicky又會被人說是「食玻璃」。 弱視被嘲「玻璃人」 曾感自卑 離開校園在職場也感到不少歧視,試過投考商業機構,對方會覺得外觀重要,「他們會覺得,不如你別跟人說這個(白膚色)是病,或者你說你是外國人,在外國回來」。 樂天的Dicky其後接觸到服務視障者機構,又認識到一班同病患者,令他慢慢淡化自己與別人差異的看法,坦然地表示「與朋友出街,便當(別人)容易些認到我」。 Dicky希望將來可以成立支援殘疾者的機構,尤其是工作及教育待遇上,「即使(殘疾者)身體上有不同的限制,但希望他們的心情可調整,自己有能力去勝任某些工作,只要有一些協助,與一般人是沒有差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