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56周年﹕時代呼喚新媒體 報業轉型迫眉睫
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執行主席、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
【明報專訊】(主席賀辭)隨茪玻p網興起,並深度介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人們接受信息的載體顯然改變了。全球媒體,包括中文報業在內,因而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特別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盛行之後,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逐漸成形,挑戰傳統、重塑媒體新世界的步伐更逼近。傳統媒體必須認真切實地回應,才有可能在這一波的淘汰賽中存活下來,並繼續發展。
過去,鍾情網上世界的較多是年輕人;近年,隨蚢q子產品愈趨普及,其他年齡組合的人也都紛紛投入互聯網世界,愈來愈多人是從互聯網獲取新聞資訊,並參與討論、交流和互動,以獲取各方面信息。透過互聯網,人們已經不止於要知道周邊或遠方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蔚為潮流時尚,與日常生活緊扣一起,成為必需品,甚至去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原本是多數人汲取資訊而閱讀的報紙,面對網絡時代的巨大衝擊,其職能與角色必須與時俱進,否則滯後於資訊世界是必然趨勢。
互聯網對傳統報業的挑戰,從未被忽視過。傳統報業在約20年前,開始摸索轉型之路,《明報》也大概在這個時候謀劃「報網一體」。當然,轉型之路並不好走,主要是如何形成一個新媒體的營運模式,各方都需要時間調節與磨合,摸茈衈Y過河,總體而言未見全面鋪開。隨蚢q子科技日新月異,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方便攜帶,放眼近幾年發展,環繞互聯網而出現的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營運模式水到渠成逐漸確立,傳統報業轉型的投資不再是財政負擔,而是成為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在當今世界,由傳統報業成功轉型到電子平台企業的個案不少。例如瑞典報紙AFTONBLADET便是佼佼者,創辦近200年,於2000年開始全力發展電子平台,報紙銷量由上世紀60年代超過50萬份,到去年保持約15萬份,現在其廣告收益來自報紙的比例不及三成,其餘七成多來自手機等相關電子平台。這個轉型成功的個案,當然是它因時制宜,獲得讀者認同的成果,但同時也說明了即使百年大報,只要肯轉變和創新,都有可能找到新定位,繼續長存。
近年,《明報》持續開拓電子平台,特別是去年下半年的業務和業績都有顯著突破,成為集團旗下的新銳力量。「報網一體」是集團的持續策略方向,我們將投入更多資源打造電子平台,包括提供資訊,讓讀者有討論、交流、互動的空間。即是說,《明報》轉型的目標,將不僅僅是信息內容的供應者,而是讓不同載體或平台共同分享各種資訊,成為價值體系的塑造者。
傳統報業轉型,有兩個層面需要處理。一個層面是載體不同,作為內容供應者需要掌握新技術,並緊貼讀者需求,再通過新思維和新做法,以創新作為轉型成功的重要元素;這對傳統新聞工作者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另一個層面是轉型創新的目標取向,特別是在網絡世界的信息傳遞十分快速,某些網絡機構為了搶先報道而傳播未經核實的信息,最後證實為假新聞的事例不少,此乃構成惡劣影響;雖然電子平台已登堂入室,成為許多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主流社會對網絡新聞的低信任度,導致電子平台未能全面為人們所認同,這與那些不負責任的做法密不可分。
網上世界傳遞的資訊真假難辨,但是從另一角度檢視,只要電子平台嚴謹處理資訊,經過求真求實,建立起權威和公信力,自然可以脫穎而出。《明報》長期建立起來的公信力,面向更加尖銳的新媒體競爭環境,是極具難得的本錢和優勢。只要《明報》同仁堅持原則,善加運用,對於《明報》的轉型必然是一股無形助力。
《明報》一路走來,無論歷經什麼事態與周折,都能夠秉持獨特傳統,體現了知識分子的自我期許,踐行茈羶楹n說真話、獨立敢言、探求真相、為民喉舌的核心價值;這些都是《明報》賴以發展、開拓新程的寶貴資產。媒體在開放社會被視為「第四權」,在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媒體監察政府與當權者、揭露社會黑暗、彰顯公義、為民發聲、推動社會進步;要發揮這樣的職能,唯有做到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才會贏得社會廣泛信任和支持。
《明報》恪守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方針,在傳統報業遭受挑戰中,仍然是我們成功轉型之所繫。新媒體時代到臨之際,期望年輕一代在電子平台看到的《明報》內容,和半個世紀前他們父輩和祖輩所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民間獨立媒體的精神,都是一樣尋找時代的真相。這是《明報》永琲漲菃痟螺\,也是對讀者永琲漫蚇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