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軍132師中將師長趙登禹是對日抗戰中,第一位殉國的將軍,他身高190公分,這樣的身高在當時宛如天神,更增添其傳奇色彩。著名的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即是1937年作曲家麥新為趙登禹大刀隊的事蹟而創作。
趙登禹率軍抗日戰功不凡。1933年初,日軍攻佔承德,大舉向長城各口發動進攻並逼近喜峰口。趙登禹率部星夜急行軍40華里,在日軍之前抵達喜峰口孩兒嶺,並將敵先頭部隊擊退,在孩兒嶺一線穩定了戰局。
當天夜裏,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戰鬥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拚。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5000多人,狠狠打擊敵軍氣焰。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7月下旬,日軍調集數萬軍隊在飛機和坦克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擔任132師師長的趙登禹,率部抗擊日軍入侵,守衛北京城外的南苑。在敵人炮火和飛機轟炸下,損失慘重。趙登禹率部誓死堅守陣地,拚死抗擊。
7月28日,趙登禹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日軍伏擊,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9歲。
趙登禹戰死的同一天,與趙登禹情同手足的29軍中將副軍長佟麟閣也戰死在南苑;3年後,原29軍第38師師長,已升任上將的張自忠也戰死於襄河。
北京現在以人名命名的街道只有「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張自忠路」三條,足見他們在抗戰史上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