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是近年來殯葬領域的一個熱門詞彙,但很多人並不明白生態葬的確切定義是什麼,殯葬系統的專業人士也同樣茫然。事實上,民政部門至今也沒有出台過生態葬的確切定義。
北京殯葬系統一位相關負責人透露,生態葬確實還沒有普遍接受的統一定義,目前還是各地先行先試階段。業內普遍認同,樹葬、海葬等節約或不佔土地的方式總稱為節地生態葬或生態葬。目前,北京市的生態安葬主要有5種方式,包括立體安葬即壁葬,壁葬是將骨灰盒嵌在牆壁內的喪葬方式,牆壁上分出格子,可放入骨灰盒,在實踐中,有長青園公益性立體安葬等;骨灰撒海,即海葬,是將逝者骨灰撒入大海不留墓碑的方式;骨灰深埋,如八寶山人民公墓的懷思閣等;樹葬,顧名思義,就是植一些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樹葬不留墳頭,佔地較少,在實踐中主要有長青園骨灰林基地、長安園骨灰林基地、景仰園骨灰林基地;花葬,即骨灰盒放入花壇中,花壇上種植花朵,在實踐中有豐台區的思親園骨灰林。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民政部2013年召開第四次全國殯葬工作會議,部長李立國表示,爭取到2020年,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40%以上。而北京的目標定得更高一些,到2020年這一比例達到50%,今年則爭取達到30%。節地生態葬將是今後北京市殯葬改革的重點方向。但記者近日走訪了多家有過生態葬的陵園後了解到,八寶山人民公墓多年前曾開闢過樹葬服務,後來就不對公眾開放了;長青園的骨灰牆,2,500多個骨灰格位目前僅安葬了800多份,而樹葬的辦理者也並不多。生態葬遭遇了推廣難。
北京市近年來在殯葬領域一直倡導生態葬,並已先行先試,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開闢了一片1萬多平方米的生態葬試點,這一全市示範性生態墓園土建方面近日已經完成總工程量80%左右,綠化方面已完成總工程量85%左右,按照規劃將於今年下半年全面開放。
生態葬試點已經呼籲多年,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遭遇了推廣難。生態葬的推廣難在什麼地方?北京市殯葬系統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生態葬的推廣需要解決四大困難:市民接受程度低、享有補貼不高、頂層設計欠缺、公墓積極性不高。
節地生態葬推廣為何存在困難,行業內普遍的看法是社會觀念還沒到位,市民接受程度不夠高,這也是讓很多生態葬的提倡者頭疼的問題。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人希望逝去的親人能有個體面排場的墓地,而選擇花葬、樹葬等節地方式有可能被人認為小氣。
記者清明節前夕採訪過多位前往墓地祭掃的市民,他們表示還是願意讓親人安葬在傳統墓地裏,如果選擇生態葬比如海葬,「骨灰隨波消失,祭奠都沒個固定地兒」。
生態安葬方式補貼不高
民政部2012年下發的《關於全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提到各地要逐步從減免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延展到獎補生態安葬方式。在北京,生態葬有相應補助,其中對海葬的補助力度最大,不僅免費,而且補助還從過去的2,000元提高到4,000元。數據顯示海葬去年達到1,700份,今年前3月已經預約超過900份,全年預計超過2,000份。
記者了解到,順義區生態葬獎勵辦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執行,對本區戶籍採取骨灰撒海、骨灰深埋不留墳頭、不保留骨灰三種方式的,每份骨灰給予5,000元獎勵,該區近日已有村民採用這種方式領取了該項獎勵。
市殯葬系統一位專業人士介紹,海葬數量的增勢和上述例子,說明補貼的多少對生態葬的推廣程度正相關。他希望財政可以對此予以更多補助,從物質層面推進生態葬的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