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下人人愛自拍,單眼、V臉、嘟嘴,經美圖應用程式加工,彈指間俊男美女自拍照上載面書。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廣播新聞系三年級生邱詠恩及孫名慧對自拍感好奇,以紀錄片《快樂自拍時代》探討自拍心態,不止獲得比賽大獎,更發現鏡頭下的花容月貌,原來不一定代表「自戀」、「呃like」。
紀錄片原是一份功課,第一步是找題材。邱詠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則報道,得悉乳癌康復者譚勵明(Teresa)以自拍記錄患病過程並舉行攝影展,覺得有意義,兩人決定以「自拍」為題,「現在是自拍時代,但不少人下了負面標籤,覺得行為很『港女』、自戀等。我在想,自拍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對某些人會否具特別意義?」孫名慧笑言沒有自拍的習慣,「有時在面書見到(自拍照),會覺得『那人這麼有勇氣?是否儲like呀?』,某程度上對自拍有負面印象」。
從約訪到拍攝 曲折多蝦碌
二人分頭找受訪者,邱負責約訪Teresa,「(過程)非常崎嶇!」她曾向記者行家打探,可是對方已更改電話號碼;後來得悉Teresa曾與乳癌基金會有聯繫,希望取得聯絡,「但基金會怕拍攝影響病友,拒絕了我」。其時孫名慧正聯絡開自拍班的「文藝女生」創辦人鄭慧森(Iris),邱笑稱萬念俱灰下,隨意用「譚勵明」與「自拍」兩個關鍵詞在網上搜尋,「(結果)發現原來Teresa辦攝影展時,是Iris邀請她參展的」。最後經Iris聯絡上Teresa,兩人也成為片中主角。
要跟受訪者建立互信
好不容易約成訪問,拍片期間又頻頻「蝦碌」。孫名慧尷尬地說:「到醫院取景……怎料忘了開收音咪,太『神奇』了。」拍攝Iris的攝影室,到場後才發現燈光暗淡難以拍攝;又曾弄壞腳架、電池失靈等。事後回想,若先向受訪者了解場地、熟習拍攝工具,問題皆可避免。但既成事實,唯有變通,如醫院沒收音一段只用作畫面、再訪自拍班時帶備合用攝錄機等。跟受訪者建立互信關係也是關鍵,「做訪問雖然為完成功課,但你真的跟受訪者做朋友、建立關係,方可以做好事情」。
二人花了約一個多月完成《快樂自拍時代》,道出了乳癌患者及攝影師以自拍自助助人、尋找快樂的故事,改變了老師、同學及自己對自拍的看法,「原來可以如此正面」。邱詠恩更笑稱,老師區家麟指她們「撞鬼」,「看到一些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二人對紀錄片亦有新的看法,孫名慧說:「拍到一些令觀眾身同感受的作品,觸動到他們,已經足夠。」邱詠恩對拍紀錄片興趣日濃,認為不止給觀眾傳遞信息,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
■《快樂自拍時代》奪4獎 網上有得睇
在老師區家麟鼓勵下,兩人參加「第八屆香港流動影片節」,最後憑《快樂自拍時代》獲得比賽榮譽大獎、最佳紀錄片金獎、最佳校園(大專組)創作及最切合主題大獎「流金歲月」4個獎項。流動影片節網頁:mobilefilm.hk/2014(可點擊「得獎名單」觀看《快樂自拍時代》)
文:Gem
圖:葉家豪
《明t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