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2015年2月22日,社區組織協會聯同市民請願,要求預算案還富於民。
放大
 
財政司長曾俊華強調無改變理財理念,推出紓困措施後錄得盈餘是「快樂的事」,冀往後都可與市民分享經濟成就。他又預告未來4個年度綜合帳目會有盈餘,2020年3月底儲備更會升至9488億元。
放大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
放大
 

其他新聞
權益系列﹕病人權益 有何保障?
社協幹事彭鴻昌:以病人為本 尊重病人權益
知多點﹕醫委會
概念解碼﹕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
學生投稿﹕男士享3日侍產假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觀點與角度﹕庫房水浸 派糖短視?

【明報專訊】近年政府庫房「水浸」,2015年財政儲備超過8000億元,如何用錢成為政府「快樂的難題」,而錢如何用得其所則考驗政治智慧。2月25日財政司長曾俊華發表《2015/16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下稱《預算案》),大手筆向市民「派糖」340億元;又同意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提出設立「未來基金」的建議,要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和金管局總裁商定具體管理和投資機制,期望今年落實計劃儲錢應付人口老化問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即時調查,45%受訪市民對預算案感滿意,學者則批評政「派糖」短視,對未來社會問題欠具體規劃。

◆背景﹕預算案

「派糖」不減反增

財政司長曾俊華多年來均稱奉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理財哲學,過去曾預告減少「派糖」(一次過紓緩措施)金額。結果2015年他表示鑑於政府盈餘超預期地多達638億元(原估計91億元),「大手筆」向中產及基層「派糖」共340億元,比2014年多約140億元。

5項「派糖」措施

?寬減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及利得稅,上限各為2萬元

?增加子女免稅額至10萬元

?寬免首兩季差餉,每戶每季上限2500元

?為較低收入公屋住戶代繳1個月租金

?多發兩個月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及傷殘津貼(出「三糧」)

■評論節錄

◆1. 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委員王銳強、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

長期派糖不利公共財政

王銳強指派糖有如「興奮劑」,使市民期待,但應只是短期紓困措施,為公共財政健康着想的話,政府應該逐步「減糖」,最終停止派糖。他認為政府應把資源分配至其他範疇,如撥款為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和社福等開支作長遠規劃。

——王銳強

政府在面對市民及政黨的期望與訴求下,不但一如既往派糖如儀,還要推翻去年幾經辛苦才得到各界理解的減甜調整,今年還要來一個令人意外(驚喜)的「加甜」……當經濟有困難、民生多艱的時候,政府說要派糖紓緩,政黨呼籲政府有所作為,市民有所期待。這看來還算是無可厚非,而且在經濟不景之時,政府透過財政攤派也可算是一種合理的財經舉措。但去年減甜與今年加甜,面對的社會經濟環境究竟有多大的分別?這兩年在攤派財政利益措施上的差異除了盈餘多了之外,還有其他具說服力的因素嗎?

——鍾劍華

˙解讀

「派糖」泛指退稅、公屋免租、額外發放綜援金等「一次性」措施。政府2008年首次派糖,因當年本港經濟受金融海嘯影響,希望能紓解民困。香港的經濟已復蘇,但派糖成為每年預算案的指定動作。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過去8年政府已派糖2350億,會令市民對預算案都有派糖的期望。研究社會政策的鍾劍華點出,社會出現不少政黨及市民一方面批評政府缺乏遠見,另一方面卻有所期待的矛盾現象,但坦言「派糖易放難收」,要說服市民並非易事。

學者呼籲停止派糖,因長遠而言不利公共財政健康。目前香港有不少可預見或已湧現的社會問題,正如王銳強提及「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和社福等開支」問題。派糖大灑金錢既不能解決問題,也與「審慎理財」的公共理財理念背道而馳。

常年被批評「短視」的政府已察覺問題,2013年成立「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研究香港長遠財政承擔,2014年小組發表報告警告因人口老化而出現「結構性赤字將無可避免在10年後出現」。但今年仍派糖且「加甜」,鍾劍華批評彷彿所謂結構性財赤不會因為這些「短期和短視」的財政行為(派糖)而受影響或惡化。

不過,也有意見認為政府坐擁巨額盈餘應「還富於民」,多個政黨和組織於預算案公布前請願,促派糖加碼,如公屋免租兩個月等。中大學者黃洪亦曾指出香港物價尤其是租金、樓價上升,免公屋租金和多發放兩個月社會福利金可減輕基層市民生活負擔;中產則受惠於直接稅務減免。黃洪稱這些派糖短期「皆大歡喜」,能起「平息民怨」的政治效果。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說基層、中產到中小企均受照顧。今年中產受惠稅務減免,然中學教師方景樂明言只會「開心一陣」,不追求派糖,反關注政府是否善用儲備辦好教育及推動真普選。

◆2.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

長遠未針對四大民生議題

面對人口老化、房屋售價及租金狂升,香港市民面對4項重要的民生議題,包括﹕退休保障、醫療衛生、長期護理及房屋。可是,我們看不到財政司在未來的財政預算中對上述問題,作出針對性及認真的準備,只成立一些無細則、無方向的「基金」來應付市民的要求,到頭來這四大民生議題可能均會「四大皆空」。

˙解讀

目下香港坐擁大量財政盈餘,本是讓政府作長期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的大好機會,但黃洪認為政府沒把握這個機會,從財政預算案中看不到政府有就未來社會問題作出「針對及認真的準備」。黃洪以醫療衛生為例,雖然政府表明會動用810億元增加2800張病牀,是增加「資本性開支」,但預算案宣稱下年度醫療衛生的「經常性開支」為545億元,實際只比本年度增加0.4%。資本開支增加,經常開支卻沒有對應增加,將來醫護人手不足問題會更嚴重。公屋供應方面,預算案也只是重提「房屋儲備金」,但沒分析及計算有關款項是否足夠。黃洪稱看不到預算案在這些議題上有細心規劃和準備,令人擔心。

政府近年強調人口老化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根據政府資料,本港現約有110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平均每5名港人要養一名老人;推算至2041年長者人口倍增至260萬,屆時平均每1.8人要養一個老人。同時,用於長者生活津貼、安老服務及其他補貼開支會由2014/15年度的222億元,增至2041/42年度的570億元。黃洪表示政府委託周永新教授團隊所作的研究已推算有關人口變化的數據,亦提出「部分預籌款項」(partially pre-funded)式的全民老年金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提出的全民養老金均是財政上可持續的,但「財政司對這些數據分析視而不見……令人看不到他在退休保障這個重要財政問題有什麼長遠的規劃和實質的準備」。

政府雖表示會設立「未來基金」,說是「長線投資,爭取較高回報,緩減財政壓力」,但又強調這做法「非解決結構性赤字的萬全之策」。由於「未來基金」從現有財政儲備及往後的財政盈餘中抽取,用作較高回報的長期投資儲錢(建議投資年期最少10年,不應隨便動用),意味每年度可使用的資源減少,其他需要用錢的領域少了資源。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政府「鎖住一大堆錢」卻不用來幫助基層;民間長遠社會發展運動成員黎婉薇稱,將錢用來實行全民退休保障等長遠社會保障措施,比設立「基金」更實際。

香港中華總商會則相信「未來基金」對將來穩定政府收入有莫大幫助,也有助實現推動本港經濟持續發展和改善市民生活素質的長遠目標;一旦經濟下滑或出現財赤時,該基金亦可發揮重大作用,不過期待當局能就「未來基金」的規管方式、投資領域等作更詳細介紹。

◆3. 《明報》社評:

政府為儲錢而儲錢?

預算案有一個特色,就是儲錢味濃。較早前曾俊華已經宣布設立「房屋儲備金」……第二筆儲錢是由土地基金的2200億元結餘,設立「未來基金」,明言這是一項儲蓄計劃,透過長線投資,爭取更高回報;第三筆儲錢是預留500億元,視為日後長者退休保障的種子基金……趁有盈餘的時候適時儲蓄,以備日後所需,應屬恰當做法……然而從這兩份文件(《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看不到政府有全面規劃地利用這些資源,為老齡社會的需要做具體準備。……政府要拿出具體計劃,說明並非為儲錢而儲錢,證明財金官員並非守財奴,而是有規劃的為未來籌謀。

˙解讀

就未來香港社會因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衍生的龐大福利和醫療財政負擔,政府和民間的共識是要未雨綢繆、積榖防飢。政府就此設立多個基金「儲錢」。《明報》社評認為未見政府有全面、具體規劃如何使用儲下的錢,予人「為儲錢而儲錢」的印象。此外,「儲錢」較改動現有開支/收入模式,如拓闊稅基以增收入來說,無疑是被動、「防守」的。爭取全民退保聯席批評將部分盈餘撥歸「未來基金」是轉移視線,進一步加劇保守的理財哲學。而智庫組織「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則擔心「未來基金」會淪為「遲來基金」,盈餘未能善用,如政府長年沒增建醫院,今財政穩健應立即投入資源,而非設立「未來基金」推遲工作。

財政司長曾俊華2014年曾稱個人理財理念不算太保守,但「我現在看着的不是自己的錢,現在看着的是香港市民的錢,應採取保守的態度,才能對得住所有的人」。他否認是「守財奴」,強調對比上任時,政府開支已增加。

根據《基本法》第107條,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鍾劍華指出,《基本法》規定了香港的財政基本上應是「平衡預算」,另一方面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理念深入民心和「官心」。鍾認為在這種觀念和制度框架下,港府不傾向透過公共財政政策重新分配資源。故此,我們不能期望預算案會處理「資產或房產增值稅」,縱使有不少人認為這可能有助令房屋資源重新定位。

預算案提出有需要再研究擴闊政府的收入基礎,然觸及擴闊稅基往往引起商界反彈,認為會削弱本港競爭力。香港工業總會更希望政府長遠能全面調低利得稅率,以應付其他地區降低利得稅率所帶來的競爭。

 
 
今日相關新聞
觀點與角度﹕庫房水浸 派糖短視?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