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網上流傳「碘能預防輻射」,令港澳及內地「盲搶鹽」,引起恐慌。時任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澄清該說法無科學根據,認為只是有投機分子想從中取利。
放大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葳{為,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所提供的科技基礎之上,不少香港的青少年通過人際網絡的建構,跟社會運動建立了連繫。
放大
 

其他新聞
學好通識﹕現代中國焦點議題
通識手記﹕Stay different? Stay normal?
實戰錦囊﹕充分運用題目資料
試題拆解﹕政府應優先助長者抗病
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新聞定格﹕通訊科技對個人影響

【明報專訊】通訊科技便利生活,但過度依賴或使用不當,會對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受失實資訊誤導

互聯網普及令大眾能快捷方便地取得各種資訊,例如社交網站facebook資訊爆炸,不論是新興還是傳統媒體都紛紛設立專頁,即時上載最新消息,讓網民緊貼事態的發展。不過,在資訊氾濫的年代,若網民沒有對資訊加以判斷及思考,很容易誤信謠言或失實的資訊。為讓用戶檢舉假消息及協助用戶分辨資訊真偽,facebook於今年1月宣布在頁面上增加「舉報」鍵。

產生比較心態

台灣出版的《商業周刊》2013年1月引述德國一項研究,指出常常流連facebook的人比較容易有負面情緒,例如感到寂寞、挫折、妒忌或生氣,亦比較容易自信低落。研究認為上述負面情緒主要來自比較心態,例如坐在電腦前的人看到別人出遊的照片,會感到不快。研究又指出,比較人際關係也是造成負面情緒的原因之一,例如「like」的數目、朋友數目等,均會影響瀏覽者的心情。研究顯示常主動貼文的人會產生社群優越感;相反,被動地瀏覽他人動態的人較易產生妒忌情緒。不過亦有網民認為facebook是個「表演的地方」,大家把最好的圖文放上去、不好的藏起來,看起來當然光鮮亮麗,所以不需要太執著於「表象」。

塑造價值觀

朋輩影響(peer influence)對個人價值觀形成有莫大關係,而社交網站上的「朋友」也有此影響力。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艉猺z社會學家Manuel Castells的著作Networks of Outrage and Hope,表示「人們要連繫他人,就要靠互動的傳播網絡,而在我們的社會中,大規模和橫向的傳播基本上就建立在互聯網和無線網絡之上」。

同一學院的教授蘇鑰機在〈社交媒體成為第四影響勢力〉一文,引述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2014年11月5至11日進行的政改民意調查,其中一個調查結果發現有使用社交媒體(主要是facebook)的人「明顯傾向支持佔領運動」。蘇鑰機認為,在現時的傳媒和科技環境下,對於一些社會政治議題,社交媒體是繼年齡、教育、政治取向之外的另一主要影響因素,可以說社交媒體成為了第四種勢力。他續指現時以新媒體為推動力的傳播行為,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社交媒體催生了在新世代的新人類,社媒使用者多屬年輕、高學歷、具科技能力和批判思維、喜歡溝通傳播。」

沉迷上網影響情緒

2013年8月,facebook首度公布香港用戶使用概G,平均每10名港人有6個使用,用戶佔人口比例的六成,冠絕全球。而2014年8月公布的調查更顯示,91%受訪港人有使用facebook的習慣。2015年1月27日,facebook突然無法被登入達50分鐘。專家稱facebook癱瘓期間,本港網絡流量跌逾30GB,約佔平日該時段的一成流量。

在無法使用facebook的50分鐘,大量歐、美、澳、非洲及亞洲的網民改在Twitter訴心聲,問「是否世界末日」。沉迷上網近年成為現象,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表示沉迷上網無法以時數定義,最關鍵是有否對上網產生心理依賴,例如不能上網、沒有帶手機會感到極度焦慮。另外,也應評估使用網絡的習慣對生活主要範疇(如工作、學習、家庭關係和情緒等)是否帶來負面影響。

◆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虛擬世界尋求認同

徐小曼認為沉迷上網的人多數因為缺乏生活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常面對挫敗及缺乏成功感,加上本身自制能力弱、缺乏社交技巧,在缺乏家人支持和關懷下轉向網上虛擬世界,繼而不能自拔。而部分人為求得到別人認同及「出位」,更會在網上發出所謂「呃like」的圖文,花盡心思。Facebook雖然提供朋友互相聯絡的平台,2014年9月起香港發生雨傘運動期間,不少人與朋友因政見相左引起矛盾,而facebook更爆發「unfriend潮」。英國有調查更發現不少人facebook只得一成是「真朋友」,其他都是「假朋友」。

科技讓人親近還是疏離?

香港青年協會2013年11月公布一項調查,462個擁有智能電話的受訪青少年中,75.8%表示最常用的功能是即時通訊軟件,其次是社交網絡(42.2%),每日平均發出85個及收到136個即時信息。有專家表示,部分青少年會極期待來自某些朋友的短訊,如果發現沒有人回應他們的信息,會表現失落,造成朋輩之間相處的壓力。

不過,全港首個以即時社交媒體進行青年介入服務的機構「協青社」,於2012年6月至7月接觸438名青年,過程發現如與年輕人見面後再用WhatsApp溝通,會更容易取得互信,因私隱度高,令女性更放心談及較敏感及私人問題。

 
 
今日相關新聞
新聞定格﹕網絡時代 機遇處處
新聞定格﹕網絡世界 暗藏挑戰
新聞定格﹕通訊科技對個人影響
新聞定格﹕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機遇與挑戰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