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少數族裔年輕人在香港求學,但學習中文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大的障礙。「學好中文」似乎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也是約束他們生活的一道枷鎖。校記劉奇超參觀樂施會與攝影師謝至德合辦的攝影展,更與少數族裔導賞員訪談,了解少數族裔學生面對的困難。 文﹕校記 劉奇超(保良局李城璧中學,中四) 文字整理﹕鄭寶欣 少數族裔孩子學習中文比我們想像中難,他們同時學習的語言數目比華裔學生多,而作為主要照顧者的母親,大部分不諳廣東話,無法引領孩子投入語言環境。學習中文的難處不止在於拼音方式,也在於廣東話的口語和中文書面語存在甚多差別。香港教育制度的中文課程把中國文化和道德觀,乃至古代文言文等艱澀內容一一包攬,超出一般語文應用的範圍。莫說是少數族裔學生,即使華人學生亦難以應付。如是者,圍繞中文產生的陰霾成為少數族裔學生在社會「上流」的最大障礙,亦間接把他們與貧窮緊緊相連。 族裔成求職障礙 樂施會與攝影師謝至德合辦「看懂、看不懂」攝影展,以少數族裔生活為題。導賞員Umar剛剛中學畢業,他表示自己曾做兼職,現擔任大廈保安。他畢業後四處求職,卻屢次被拒。Umar說﹕「那些工作大部分不需要閱讀中文,惟有些老闆得知我是少數族裔,便馬上表示已經請了人或叫我回去等消息。」 Umar在公餘不斷練習中文,工作上更是盡心盡力,「如果其他人用100%努力,我會用150%,我希望港人明白少數族裔人士不會比他們差,還會比他們更努力」。Umar說已經把香港當作自己的家,希望香港人可以接納他們。 少數族裔學生很想學好中文,奈何學校支援不足,家堣]沒有可指導他們的人。畢業後,工作選擇有限,最終需選擇投身「3D」行業——Dirty、Dangerous、Demeaning(骯髒、危險、低下的工作),成為社會上的「低下階層」。在攝影展其中一幀照片中,少數族裔青年們手持「I want to be a doctor」(我想成為醫生),「I want to be a social worker」(我想成為社工)的紙牌,但現實似乎離他們的夢想很遠。 (文章經編輯刪節) ■編輯部評語 內容緊扣社會議題 能將展覽活動與社會議題緊扣,準確點出少數族裔人士因政策和文化背景面臨的問題,惟段落先後次序安排不太通順。另校記需注意標點符號,如引述受訪者言論時應使用「」,而非” ”。撰寫報道時必須確定資料準確,文中介紹攝影展非如校記原文所指單由樂施會主辦,而是該會與攝影師謝至德合辦的。而文中的活動於2014年12月已結束,校記應在活動結束後14天內交稿方符合時效。 ■(2月攝影大獎從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