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新年春聯的前身桃符原本用來驅鬼,但自五代出現在桃符上題寫歡欣語句的春聯後,春聯便漸成主流,把原本負面的避凶變成正面的祝福。
放大
 
中秋節誕生的隋唐「嘉事時代」,社會富庶、文化豐足,娛樂漸成節日主流,舊時敬畏自然的習俗趨式微,變為以慶賀為主。
放大
 
端午節由魏晉南北朝起以祭祀屈原為主要傳說,本是忠節悼念日;至宋代已演變為家家戶戶花團錦簇、放滿糖果的喜慶節日。
放大
 

其他新聞
閱讀白話﹕魯迅 〈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作者簡介
實戰篇
閱讀文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語譯填充: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潮看中化﹕現今節日愛「縱慾」?

【明報專訊】近年賀年禮盒款式層出不窮,更出現大富翁與飛行棋的遊玩型糖果禮盒。傳統節日淪為玩樂借口,論者多會扣上「物慾橫流」、「消費主義」等帽子,視之為現代弊病。但考諸歷史,這個趨勢其實一直存在。

以農曆新年為例,我們對一眾喜慶習俗習以為常,但這些習俗很多本來是為了避凶。例如大掃除,漢代有在年終前擊鼓驅疫之俗(《呂氏春秋》高誘注),南朝也有在臘月(農曆十二月)請人在家驅邪除疫的做法(《南史.曹景宗傳》),清代則變成大掃除後糊窗、剪紙、貼彩畫的送舊迎新(《帝京歲時紀勝》);爆竹原是為了趕鬼(《荊楚歲時記》),清代則用來接神(《燕京歲時記》);春聯的前身桃符原用以驅鬼(《荊楚歲時記》),但自五代出現在桃符上題寫歡欣語句的春聯後,春聯便漸成主流。這3種新年習俗都有一個共通點﹕把原本負面的避凶變成正面的祝福。

春聯、爆竹、大掃除 源於避凶

另一典型例子是與農曆新年、中秋並稱「三大節日」的端午。端午由魏晉南北朝起以祭祀屈原為主要傳說,此前也流傳過祭祀伍子胥、曹娥等忠節人物的說法,本是忠節悼念日;至宋代已成為家家戶戶花團錦簇、放滿糖果的節日(《東京夢華錄》、《夢粱錄》)。事實上,五月在古代被視為「惡月」,因天氣開始炎熱,蜈蚣、蠍子等毒蟲滋長,是易病時節,傳統會在端午摘艾、菖蒲等植物及喝雄黃酒來驅蟲解毒,宋代的花團錦簇大概由此演變而來。而學者劉曉峰指出,紀念屈原的節俗賽龍舟、吃x及製五色絲線,原初可能與驅除蛟龍有關。或許屈原傳說早已把遠古的避凶轉化成正面節日。

負面節俗「正面化」 歷史趨勢

這兩個節日的變化並非偶然,背後更反映中國節俗變遷趨勢。在遠古「神話時代」,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信仰以黃帝、蚩尤等天神及天地山川為主,出現很多避免蒙受自然或鬼神禍害的習俗;秦漢魏晉則把焦點轉至人間,變為以神仙或前賢等「神人」為核心的「傳說時代」,端午屈原傳說即盛於此時;隋唐以後則是把節日正面化的「嘉事時代」,經濟及文化豐足下,娛樂漸成節日主流,可畏習俗被淡化,此時誕生的中秋節便是用來慶賀的節日。

這也是人類發展趨勢:當文明進步取代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本由敬畏而生的習俗意義便漸被遺忘。只是當我們嘲笑古人迷信之時,是否也應反省,為何現代人比古人多了對世界的認識,卻少了對自然的熱愛?

■文化解碼

年獸傳說

民間一直流行這樣的傳說﹕古代有隻叫「年」的怪獸,逢除夕會出來食畜牲害人,為了趕走怕紅色、怕巨響、怕火光的「年」,家家戶戶年末年初都會掛起紅色的春聯、穿紅衣,並燃起爆竹,因而成為春節習俗。但考諸古籍,古代未見有「年獸」的記載;而把春聯的紅色視為手段之一,則可知此傳說應在較後期才出現(起碼在春聯誕生後)。把傳統習俗依託成「年獸」作祟,或許正顯示節俗的某種機制——當習俗或儀式的原意喪失後,社會便會生成新的傳說來解釋習俗的來源。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今日相關新聞
潮看中化﹕現今節日愛「縱慾」?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