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左起:順利天主教中學中文科教師卓少雄、江小容及科主任黃運英。
放大
 
教師們為學生編製針對不同卷的補充材料。
放大
 
順利天主教中學中六生吳俊賢
放大
 
卓老師說文章「立意」可借用「同理心」,如鍾曭Y代入朋友的角色,寫出堅持跳繩的感受,獲得「全港青年中文寫作比賽」冠軍。
放大
 

其他新聞
作戰攻略﹕秒殺雖好 還須禮貌扶持
遊文樂字﹕本是同根生
生活文學﹕維基百科 改寫練習
潮看中化﹕《信長之野望》《三國志》
閱讀白話﹕朱自清〈動亂時代〉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集師出路﹕細教經典 學以致用
順利天主教中學

【明報專訊】順利天主教中學中文科教師深信,語文的積累,離不開誦讀,而「文學」和「文化」,是學習中文的兩大方向。學校有系統地由初中開始,「細教」經典篇章,希望學生把學習所得,應用到其他文章上。

中文科教師黃運英、江小容和卓少雄都深信,經典文學作品是學習中文的不二法門,一直老套地要求高中生背誦《六國論》、《廉頗藺相如列傳》、《曹劌論戰》等。初中學生則背誦古詩詞,另會涉獵詞、曲、戲劇、小說等不同文體,教師自編補充材料,附註釋和導讀分析。

堅持教學有文學元素

黃運英老師表示,若純粹「工具性」去看文章,便是分析段旨、寫作手法,但「語文知識」難以跟「文學元素」切割。故雖然課時緊迫,文憑試不會考核,但她堅持將作家背景、風格、時代特色乃至價值觀等「文學科元素」滲進教學中。

「學校的方向是『細教』經典篇章,希望學生可將能力遷移,應用到其他文章上。」黃老師舉例,分析《出師表》時講解「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游說技巧,學生再碰上類似體裁的文章,便有「工具」可用,「知道原來可以這樣切入去分析」。

文化方面,初中無法如高中般設「文化單元」,故從課文中選出重點文化知識,調整教學策略,「以往分析《木蘭辭》的人物性格,只會輕輕帶過木蘭的孝順和忠君愛國,現在會茪O講,如(計劃將)『孝』訂為中一的教學重點,加入孔、孟怎樣言『孝』、『二十四孝』故事等,給學生更多補充材料」。

考試推動學生學習

但如何說服學生用心去讀?教師說,要考試便有動力。「初中至中五的測驗和考試約有兩至三成考『範文』,但盡量以對比形式,如無教過的《子魚論戰》和《曹劌論戰》放在一起出題,兩文風格貼近,學生有能力透過比較去分析文章。」考核「範文」的好處,是打好閱讀理解和文化根基。卓少雄老師解釋,近年閱讀理解的文言選材多出自先秦作品,「細讀《六國論》,知多些春秋戰國的歷史、其時對君臣關係的看法等,這些背景知識可應用在卷一上」。

被考評框死? 怎樣學好中文?

喜愛中文,相信是學好中文一大因素。不過,喜愛中文的順利天主教中學中六生鍾曭Y和吳俊賢仍為文憑試苦惱,覺得「中文不應被考評『框』死」。以下是學生對考評的疑問,以及教師的觀察及建議。

★黃:黃運英老師、江:江小容老師、卓:卓少雄老師、吳:吳俊賢同學

【卷一閱讀能力】

吳:文章就如藝術品,可有不同理解角度和多於一個「立意」。選擇題將文章「狹義化」,我覺得不能這樣審視文章。

黃:學生覺得白話文難,是因為不明白其深層意思。考評局要求十七、八歲的中學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未免太沉重,而且設題問得深,答案訂得窄,學生掌握有一定困難。數據顯示,全港考生平均只能取得全卷約三成分數,是否意味對學生來說太難?我覺得考評局需要調整。

相對白話文,文言閱讀設問較直接,部分題目只要「解到個字就得」,但長題目需要配合對古代社會、道德、君臣等觀念的理解去解說。

卓:正如同學所言,文章創作有不同可能性,分析句子語氣,也是文學賞析的一種。綜觀考評局對評分準則的解釋,暫未見不合理之處。同學不妨抱更「寬容」的態度,換個角度想─原來文章可以這樣看!為何這個答案正確?由答案反過來思考設題背後的動機,這是一群有學問的設題者覺得該文章值得欣賞、希望學生發掘之處。

江:針對學生古文知識不足,學校增加文言閱讀篇章,並編訂文言基礎知識校本教材,感覺近兩年學生理解有進步,5分之中能拿到4分的學生多了。白話文也離不開多讀多練,會選取和考評程度、思考層次相若的文章,例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中國文學科的篇章和過往高考材料等。

【卷二寫作能力】

吳:作文要求審題、歸納、邏輯分析等能力,題型偏向綜合能力卷,要「通識」頭腦,似「技巧培訓」多於文學表現,題目「框框」似乎令學生不能投入感情,失去創作趣味。

黃:以往作文對學生文筆著墨較多,例如「描寫細緻」、「用字精確」皆是評分準則 ,不需要什麼「立意」。今日作文卷講求「應題」,題目用字又複雜,審題就像考閱讀理解,若未能理解關鍵字,以及關鍵詞之間的關係,如今年文憑試的《陽光與陰影》,忽視「與」字便會偏題。稍有偏題,縱使文筆再好,只會落得「下品」,評分嚴格,審題一旦出現偏差,會嚴重失分。

考評局解釋,文學性較高的「創作」會放在中國文學科上,中文科則較強調應用性、工具性,故題目給出清晰的「框架」,學生要跟框架寫作,一旦焦點不對,失分會很大,故學生會害怕。

卓:從2007年中文課程改革起,作文題型不斷在變,要求也有所提升,惟設題不離學生的生活經驗,「總會涉及生活感受、個人修養、人際關係或對社會的看法等,都是一個中學生應該會經歷的事,不會考你如何上太空」。當然,學生生活圈子狹窄另當別論。教學上可由這點切入,多講修養、道德、社會乃至哲理,由淺入深鋪排,學生慢慢累積。

近兩年,學校嘗試要求不同年級的學生試作不同的文體,希望配合學生的能力和知性發展循序漸進,「一來就叫中四生寫〈蝸角之爭〉,只會嚇怕他們」。另也儲起學生佳作,期望各類題目都有範本予學生參考,減低對考試的不安。

文、圖:古晨燕

 
 
今日相關新聞
集師出路﹕細教經典 學以致用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