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上海建設第三機場的討論不斷,近日媒體再度提及,緣起於中國民航華東管理局網站的一則消息。該局局長蔣懷宇於9月28日率隊調研江蘇省南通市的民航發展狀况時建議:要做好上海輔助機場定位的準備,取南通之長,補上海之短。
傳落址江蘇南通 建設成本較低
從字面看,上海第三機場選址似呼之欲出。原本傳聞新機場可能建在上海的奉賢或金山,但專業人士認為不合適,因兩處均位於現有航路範圍內,或影響虹橋和浦東機場航班進出,故而也有人建議上海拓展選址範圍。
坊間曾揣測第三機場或落址浙江省嘉興市,因其地理優勢突出,高鐵至上海僅需半小時,且機場建設成本相對較低。而南通也並非最近才進入選址視野。早在2009年,民航局一份會議研究紀要指,要將南通東興機場「總體定位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輔助機場」。若以此論,蔣局長的發言只是老調新彈,第三機場未到塵埃落定時。
就在今年上半年,上海兩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首次超過了首都機場。業內人士言,虹橋增加航班的空間極小,浦東第四條跑道雖然即將投入運營,但情况也不樂觀。可見,空域緊張已成為限制上海航空業做大的首要問題。
讓第三機場走出上海,固然能有效分流,但又該怎樣重新分配資源呢?據稱,上海機場集團設想,若選址南通,便將公務機和廉價航空公司的航班調出虹橋和浦東,騰出資源給其他公司的新開航申請。
滬產業升級 需華東地區人才資源
只怕公務機運營公司和廉價航空公司不會同意。前者乘客多看重時間,莫說南通,就連浦東都不是其首選。後者的乘客對時間或許不太敏感,但跨省往返意味省下的機票錢,將變成大巴和火車票。而對於廉航,異地經營引發的成本上升會侵蝕機票競爭力,更難吸引乘客。
不過,這終究是個「甜蜜的煩惱」。空域不足側面印證上海經濟蓬勃、航空需求旺盛。且從輿情看,南通、嘉興似有爭奪之勢,遠好於當年被斥「手伸得太長」,搶了浙江的洋山建港口。
無論是因為缺乏深水港區不得不踩過界,還是因為空域有限考慮在周邊城市設輔助機場,本質上都反映出上海本身自然資源匱乏這一軟肋。這也是在提醒上海,即使被視為華東地區騰飛的龍頭,也絕對離不開周邊城市群提供的各種資源。多年來,整個華東地區,尤其是江、浙兩省,向上海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人才,並承擔了產業轉移承接的功能,令上海的產業升級得以較為順利地實現。第三機場的選址,只是上海與華東區其他城市間的又一個互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