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過去10年香港土地供應不足,零售樓面增長緩慢,10年來自由行湧港購物,由尖沙嘴、旺角和銅鑼灣,擴展到上水、屯門和沙田新市鎮,地區街坊店變成連鎖店,藥房藥行多過便利店。一些自置物業的商舖店主,在重建和收購等「一硬一軟」的政策和誘因下選擇離場,租舖者則難敵加租而無奈結業。 沿荈]馬地成和道走,左邊是一排地產代理舖,右邊有多間連鎖化妝店,10年前這堥漅ヲO賣家電、檀香等有名齋堂。現時,環觀街頭,大部分地方小店已不敵貴租而幾絕[。 舖位現值天價 不為所動 唯獨老東主李龍亨的「普文文具」,屹立47個年頭不倒。1967年開業的普文文具,面積雖小,五臟俱全。李龍亨說,現在其舖位升值了30多倍,市值3800萬元,即使放租,每月收入亦可高達8.5萬元,以7元一支原子筆計算,每月要賣出1.2萬支。李龍亨說,就算租給別人好過自己做,也不會放盤,「就是唔捨得。好多人都問,你做得咁辛苦,做蟆腆A,但我就諗,再做鴷啦」。 不願社區只得連鎖店 地產代理近年不斷造訪,李龍亨都一一婉拒,他表示不希望自己的社區只有一式一樣的店,「賣了舖就會變連鎖(店),好似你依家唔會想去銅鑼灣,以前有唔同商店,依家全部是金舖,賣手表」。伴隨他經歷大半生的老闆娘亦支持丈夫不要賣舖賺錢。 重建加租 小店難承擔 關注重建發展的「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表示,深水鶗後開展19個重建項目,估計約500間舊店因而消失。 袁智仁分析,238間消失的店舖有近兩成是民生小店如士多、報檔,當中沒有一間屬連鎖店。他解釋,以往舊區地舖長時間扎根地區,繳交的租金非市值租金,但市建局的重建計劃,迫使店主要回歸市場,但其賠償或收購金額,不能令他們在同區找到合適舖位復業,導致不少小店消失。而當不同的業權重建後變為單一發展商擁有,大多是發展成連鎖式商場。以市建局在利東街項目為例,以往在利東街的租戶,即使可獲優先遷回,但因無法承受天價租金,沒有一間重返利東街。 ——綜合《明報》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