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香港最古老圍村之一改建而成的荃灣三棟屋博物館,是不少學生考察的地方,該區成行成市的小吃檔攤、衣飾店也成了特色風景。這個看似市井的社區,亦有充滿歷史感的一面,香港舞蹈團便以舞蹈及唱頌方式,細訴荃灣今昔人情。 荃灣古時因海灣水淺,名為「淺灣」,17世紀中葉,大批客家人遷到淺灣,他們多以打魚、耕作等維生;至1960年代,荃灣再由小漁村變成房屋、學校、文娛康樂場地等林立的新市鎮。香港舞蹈團場地伙伴計劃響應第26屆荃灣藝術節,於10月中旬演出大型舞劇《淺灣傳奇》,不同年代的人物貫串整個故事,訴說荃灣歷史,讓觀眾反思城市急速發展下可如何傳承歷史。 跳出文字 擺脫沉悶講古 舞蹈團在創作舞劇前蒐集了不少資料,如參考歷史博物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但純講故事說歷史,觀眾難免感到乏味,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說:「我想香港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未必知道這個地方是有故事的。但如果就這樣說故事會有點沉悶,我們做(表演藝術)此行業,能將這些元素放入表演,意義就不同了,這是我們創作的初衷。」因此,舞劇既有舞蹈,同時滲有戲劇及歌曲,幕前參與約有50人,用不同表演元素呈現荃灣的發展。 演員經歷亦為舞劇增添一份「荃灣味道」。「我是住荃灣的!」香港舞蹈團兒童團╱少年團成員陳書昕在劇中飾演「每事問」的孫女,在她眼中,荃灣不像商業區般遍佈高樓大廈,「(環境)比較自然,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交通也很方便」。女主角、兒童團╱少年團排練導師李愷彤則對荃灣認識不深,不過她曾參與三棟屋博物館的環境舞蹈(按場地環境而創作的舞蹈)演出,從館中資料認識此區歷史;而且她是「水上人」,較易揣摩漁民的生活,「以往在漁排生活,知道傳統起居,如(漁民)燒飯時真的會燒柴」。 體會香港另一面 舞蹈團將荃灣歷史風俗注入舞劇,令他們對荃灣以至香港有更深感受。李愷彤認為,演出提供重看城市演變的空間,「(香港)能成為國際大都會,一定有原因,而原因就在轉變當中」。楊雲濤也體會到「淺灣」反映了香港另一面貌,「我覺得香港不是那麼平面,只是國際大都市、中西薈萃、很現代等,她也有淳樸、古樸一面,你會覺得香港還是蠻可愛的」。 文:Gem 圖:Gem、相關機構提供 《明teens'》551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