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期論及「互文見義」的現象,即上下文對應出現的字詞互相呼應及補充,利用排偶句式,推斷字句之間相通之處,從而解讀出同義的字詞。這次我們會探討一下「互文反義」的現象,它多出於對偶句式,同學閱讀古文時若發現對偶句,不妨思考一下上下句會否具反義關係。 西漢賈誼有一名篇〈論積貯疏〉,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物資匱乏,故賈誼上書漢文帝,嚴厲批評統治階級揮霍無度,並提出積貯的重要。其中兩句:「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首兩句為對偶句,若撇去「而」,「少」與「多」為反義關係,故可合理推斷,「生」與「靡」亦應為反義關係。「生」解作生產,那麼「靡」則應是不事生產的意思,亦能解作「揮霍」。故全句解為:生產的人很少,可是揮霍的人很多,國家的財富怎能不枯竭呢?此句點明了積貯的必要。 2012年文憑試中文科閱讀卷的考核篇章《韓非子?五蠹》,亦有互文反義。《五蠹》是先秦時期的說理名篇,論述法治的重要,提出權勢比仁義更有效。文中記述有一不成材的兒子,父母與師長教訓也無法改變他的性格;反而當官吏拿荍L器搜捕壞人時,他才甘願改掉惡習。其中韓非子提出:「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此句屬對偶句式,「愛」(寵愛)與「威」(威嚴)是反義,則「驕」與「聽」亦屬反義關係。「驕」解驕縱,「聽」解聽從,而「聽」字就是篇章重點考核的字眼。 除此以外,韓非子在文中亦提出一個比喻:「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踰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當中「十仞之城」與「千仞之山」亦為對偶句,上句指十仞高的城牆,即使是善跳的樓季也不能跳過,因為太陡;下句指千仞高的山,即使是瘸腿的母羊也可以在上面放牧,因為是「夷」。那麼「夷」意思為何?上句「峭」解作陡峭,若按互文反義原理,「夷」應與「峭」意思相反,可解作平緩或平坦。此兩句說明的正是法治的重要。 只要掌握互文反義的技巧,拆解文言文的字義就較輕鬆。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小現象,原來我們日常運用的成語,也存在互文反義的情G,例如否極泰來、前倨後恭、方興未艾、黨同伐異等,同學平日閱讀文章時,不妨細心尋找相關例子。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