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綠色力量會長何建宗
放大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
放大
 

其他新聞
通識對談﹕第三跑道 非建不可?
概念解碼﹕公眾利益 public interest
影音學通識﹕肯尼亞——普及教育未普及
學好通識﹕以「日記」每天溫習通識
DSE信箱﹕報讀英大學 宜先考IELTS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評論節錄

【明報專訊】大嶼山發展計劃尚未開展,不少評論認為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把其他因素納入考慮,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1. 綠色力量會長何建宗(圖)﹕

大嶼山發展以香港下一代為主體

現時大嶼山已不單是一個在市區外圍的離島……已逐漸演變為一個兼具海、陸、空交通網絡的交匯點……終須面對本地港口西移和珠江西岸猶如旭日東升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壓力,與時並進,問題不再是如何凍結,反倒是如何管理、規劃和平衡。爭取中的開發總面積,超逾兩個九龍半島。大嶼山的規劃……必須有一個整全的視野、一套區域性的評估和一條互動性強的中心戰略思想。個人認為大嶼山發展的藍圖,必須重視以下各點﹕(1)不要淪為「造屋運動」,須以生活品質、健康與環境和諧為大目標;(2)要立即進行「戰略性環境影響評估」;(3)在生態保育和發展中追求平衡;以及(4)注重歷史及文物的保育。

˙解讀

綠色力量於1988年成立,專注本地環境事務,以「環境教育」為首要工作目標,關注議題包括物種、生境(habitat)和全球暖化。會長何建宗同時是本地著名生態學家(ecologist)、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及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

就大嶼山發展,何建宗認為現時需要討論的已不是應否發展,而是如何規劃。他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提出4個應重視的要點,以達成土地發展之餘,也能確保環境、歷史和生活素質得以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於「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正是文章標題「以下一代為主體」的意思。何建宗提出必須進行「戰略性環境影響評估」,原因是現時一般的環評欠缺「社會、經濟影響評估」和「健康影響評估」,戰略性環境影響評估(SEIA)即具體地進行人口、環境質素、社會的「可消化能力」計算及「總量控制」,能較全面及準確地評估項目的影響。

2.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圖)﹕

「橋頭經濟」不足以支撐口岸發展

梁振英到大嶼山視察,大力鼓吹在港珠澳大橋出入境口岸人工島發展「橋頭經濟」……鼓吹的「橋頭經濟」是假設大橋落腳點有先天的地理優勢(location advantage),只要建設龐大的商業設施,自然會有人流聚集消費……維持口岸商場生存的唯一辦法,需要每天把所有從羅湖、落馬洲、深圳灣等口岸入境而非使用港珠澳大橋的20萬內地旅客全數吸引過來,否則便要靠香港市民從市區跑到橋頭消費,這種「橋頭經濟」是否天方夜譚?大橋口岸人工島不但沒有吸引旅客的地理優勢,還有3個致命傷。(1)違背交通運輸政策(進出人工島的交通流量超負荷);(2)污染嚴重超標(鄰近機場,飛機升降和大橋車流帶來空氣污染);(3)工程成本高昂。

˙解讀

本身為專業工程師的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質疑橋頭經濟的可行性(feasibility),指出橋頭經濟只是小型農業經濟(peasant economy)的產物,不會在城市如香港見效,原因是政府計劃在口岸發展的商城,需要持續有大量旅客才可以有明顯的經濟效益,不同於小農社會可單靠經過橋頭者的聚集就足以支持商業活動並有經濟收入。規劃中的口岸商城規模龐大,若以橋頭模式發展,或許是「天方夜譚」。另外,黎廣德點出大嶼山發展計劃的三大致命傷,包括對現行運輸系統造成負擔、製造污染以及高成本,分別關係到社會、環境和經濟三方面,正正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3. 博匯召集人張量童﹕

人工島紓緩房屋需求

香港居住地方求過於供(excess demand)……政府何不將放在新界北的目光轉投向香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偌大水域,在該處建起一塊毋須逼遷、不移一木,可任意運用的土地?人工島一旦建成,多出的土地不但可回應房屋需求,亦可成為來回大嶼山及港島城市心臟地帶的方便踏腳石,這難道不是一石二鳥的良策?若然人工島建成,更可為香港打通脈絡,讓市民及訪港旅客享受真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此舉亦將配合大嶼山發展,對當地旅遊業及須長途跋涉上班的居民而言皆是喜訊。新的土地可接收市區過於密集的人口,令市區騰出更多空間作社區及休憩用途。

˙解讀

民間智庫博匯召集人張量童是前城規上訴委員會及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其評論角度由土地應用(land use)和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出發,支持發展人工島紓緩市區人口和房屋密集的問題。張量童認為填海建地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出人工島的優點包括(1)毋須逼遷、(2)回應房屋需求、(3)連接大嶼山和市區。早前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韋志成指出,人工島「很大機會」會以鐵路連接新界西和港島。有學者相信鐵路工程技術可行,但要解決造價及環境問題。9個環團早前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政府聲稱填海是為了人口及房屋需求,卻從未評估環境的承載量(capacity),亦缺乏長遠人口規劃,認為填海造地是治標不治本。

 
 
今日相關新聞
觀點與角度﹕如何發展 大嶼山?
評論節錄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