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暗批西方民主「形式主義」
習近平在本月初全國人大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曾被論者解讀這番話是詬病內地制度不健全的「自我批評」,但昨天他在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致詞進一步解釋「形式主義」的民主,人們才恍然大悟,習是在批判西方民主的「投票文化」。
政協解畫 人民投票後就休眠
習近平昨天說,選舉雖很重要,但「通過選舉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讓人民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他進一步闡述說,「人民只有投票的權利而沒有廣泛參與的權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這樣的民主是形式主義的」。
人大和政協是中國政制中的「雙峰」,雖說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政協卻是人大的「鼻祖」,原來,中共1949年建政前,先召開了政治協高會議,制訂了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會議還通過了關於國旗、國歌、國都、紀年等項決議,因此,政協儼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制憲機構。直到1954年新中國的首部憲法頒布實施,人大才誕生,但政協並未關門,而是成為中國特色的「協商」機構。用周恩來的話說:「新民主主義的議事精神不在於最後的表決,主要是在於事前的協商和反覆的討論」。
「花瓶」政協原是人大鼻祖
政協多年來一直被譏為「花瓶」,因為連人大的表決形式都無,因此有「人大舉手,政協拍手」之說。李瑞環當主席時,學者一度有將政協當成中國議會上議院(參議院)之議,但後來也胎死腹中。
對此,習近平昨天以古語「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來強調政協的中國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萬事好商量,關起門來協商好過撕破面皮數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