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和儀征化纖進行重組計劃,結果出來有人歡喜有人愁,儀征不單將虧損的化纖業務售予中石化,並獲母公司中石化集團注入盈利的石油工程業務;反之,中石化吸收儀征的「負資產」後,市場估計,中石化即時要額外增加20億元人民幣虧損負擔,主因是下游化纖業務表現低迷,及受累產能過剩。 再者,中石化另一令市場爭議的地方,是一直傳言其分拆的零售業務暫時以引資方式,以相當於14.3倍的市盈率引入了25家投資者,不過,市場普遍認為,今次引資出現了本質上問題,就是投資者組合全是中國投資者,且側重資金供應,而非業務運作上管理參與,有別於市場期望出現的「國企改革」。 中石化股價跌未必壞事 我個人認為,今次中石化的下跌未必是壞事,儘管股價反映市場的觀點,但我認為,急跌後的中石化,仍有其可取之處。 首先,急跌後的中石化,市盈率已跌回至10倍,及股息率回報逾4厘,估值已回到吸引的水平,多少已反映吸納了化纖業務的的負面因素。 再者,表面上,中石化以便宜價格售出零售業務,但要留意的是,國企改革始終難以一步到位,現在同時間引入了25家投資者,已反映中央仍是想以「先引資金、後引制度」的方法去進行改革。 至於有批評今次只引入本地資金而沒有外資,我反而有點奇怪為何市場會有此想法,原因是中石化始終是國企,即使是引入私人資金,亦沒必要引入外資,因為在國策上,我仍未見中央可以開放國企予外資;而且,今次中石化引入了騰訊、復星等都有海外經驗及成功模式,沒由來讓外資分了這一杯羹。 無可否認,中石化失去了母公司注入石油工程業務是有點可惜,但零售業務的引資,其實可一舉兩得:第一、是中石化本身有很多零售點,現在加入一些策略股東,我相信他們會加以利用中石化網點,令其零售業務有更多元化的發展;第二、今次引資後股東禁售安排,某程度上暗示零售業務仍會被分拆上市,未來仍是中石化炒作的催化劑;因此,趁中石化今轉調整,我建議候機吸納。 每日股市基金行情請點擊這裡獲得詳細資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