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攻略﹕正反立論 舉例論證
【明報專訊】口語溝通佔中文科全卷分數14%,應試現場,準備卻只有十分鐘,必須好好把握。在這十分鐘之內,最重要是做到解題、拆題、建立自己的觀點、反駁不同意者的觀點,其中不可或缺的是例子(名人語例、歷史事例、日常事例等)。以下數期,筆者將舉出多條實例,假設自己是應試考生,談談這十分鐘的思考過程。
“ 溝通題示例:科技令人懶惰。你有什麼意見? ”
1.我的立場
科技令人懶惰?實在不能一概而論,科技可使人變懶,也可令人更加上進。懶惰或上進,視乎科技使用者的態度。科技發展的精神,乃為人類的幸福作貢獻,而非想人因此懶惰。如果真的要追問責任,那應該是人的惰性,倘一味諉過於科技的急速發展,就是以偏概全,科技有知,也會覺得好冤枉。
2.解拆
科技包括互聯網及一些電子裝置等。題目只問你有什麼意見,近似各抒己見,辯論意味不強,我將之歸入溝通類題型。科技令人懶惰一句,顯見設題者認為這確是普遍的現象,我必須舉例呼應一下(例如同學做功課只會在網上取資料,不願多花心思),但現象如此,並不表示合情合理。科技的進步,對人類的發展確有正面影響,同時也有副作用。正面看,科技為人們提供方便,我們便可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和心力用於其他範疇,增加生產力,也可多做其他更有意義的工作。
3.論據舉隅
1. 人是萬物之靈,《現代漢語詞典》對「人」的定義是:「人是能製造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語例)因此,人不應該反過來做科技的奴隸,應該主次分明,利用科技的輔助,做更多利己利人的事。
2. 同一份功課,有一名同學全部摘取網上資料,不消十分鐘就做完,結果被老師要求重做;另一名同學,亦從網上找資料,但他細心整理、篩選、辨清真偽,釐清資料來源,用了不少時間、心力,結果取得很高的分數。可見,只要態度正確,科技是不會令人懶惰的(事例、正反立論)。
◆假設1分鐘首輪發言被抽中:1號位
部署:既然首先發言,我會試圖這樣:大家好,今日的題目是問我們對於「科技令人懶惰」的意見。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題目確實很值得我們加以探討。無可否認,科技的進步,對人類的發展有正面影響之餘,亦有副作用。至於會否令人懶惰,我認為要看我們使用科技的態度。科技可使人變懶,也可令人更加上進。科技發展的精神,乃為人類的幸福作貢獻,而非想人因此懶惰。如果真的要追問責任,那應該是人的惰性,倘一味諉過於科技的急速發展,就是以偏概全,科技有知,也會覺得好冤枉。我希望在稍後的討論可以多舉些例子,具體說明我的意見。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 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