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樓市持續升勢,令不符合申請公屋而又無能力負擔私樓的「夾心階層」大增。1990年代本港樓市高峰期,政府為紓緩夾心階層住屋需要,除興建居屋外,亦設有申請家庭入息上限達6萬元的「夾屋」及首次置業貸款,令部分僅超出申請居屋資格的人亦可上車。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形容青年「向下流動」是社會悲哀現象,「他們覺得即使辛苦地考取專業資格,但連買屋都無資格,那麼努力向上游是為了什麼?」 青年輪長者公屋取綠表資格 27歲銷售員梁先生稱,他18歲時已立即申請公屋,輪候約4年後,透過「特快公屋編配計劃」成功入住藍田德康樓的長者公屋,單位面積僅80呎,要共用廚廁,並需與不相識的長者同住,「當時許多人都不喜歡遷進這些單位,但為了得到綠表資格,不是太介意」。他於入住約4年後即去年初,用儲蓄及在家人幫忙下,以綠表資格在第二市場購買將軍澳一個建築面積約700呎的居屋單位,現時每月供款佔家庭入息約50%,同年結婚。他以過來人經歷形容自己是「幸運的一群」。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成員柯創盛認為,青年人「向下流動」現象令社會關注,亦反映過去10年政府停建居屋後的後遺症。鍾劍華指停建居屋導致置業階梯斷層,復建的新居屋遠遠未能應付過去累積的需求,關鍵是政府要增加合理樓價的單位。 王坤料居屋「夾屋化」 長策會成員、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認為,相信房委會將上調入息限額,令居屋走向「夾屋化」,部分較「下層」如月入兩萬至三萬元的白表家庭,未來勢必更難負擔居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