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山藥200克,茯苓30克,薏苡仁60克,排骨300克,鹽1/4小匙。
製法:將排骨洗淨,放入滾水中焯燙,去除血水,撈出;山藥去皮,切3厘米大塊。鍋中倒入5-6杯水,放入燙好的排骨,中火煮約40分鐘,加入山藥、茯苓、薏苡仁,再以中火煮30分鐘至各藥熟,加入鹽調勻即可。
適用人群:脾虛導致「經行泄瀉」的婦女。
每值經前或經期,大便泄瀉,經淨自止者,稱為「經行泄瀉」,亦稱「經來泄瀉」,本病屬於西醫學經前緊張綜合癥的範疇。
山藥含澱粉質、黏液質、脂肪和蛋白質,極易消化,所含營養素可為人體所吸收,能有效改善體質虛弱與消除疲勞。茯苓有健脾利水功效,薏苡仁有利水之功,數藥合用,對改善經行泄瀉有療效。山藥民間習稱「懷山」,據何而來?是根據所謂「地道藥材」稱號而來。山藥原產地在河南省懷慶府,該處出產的山藥,品質最佳,故民間在山藥前冠上一個「懷」字,變為「懷山」」。懷慶府有四大名藥,分別是山藥、牛膝、菊花與熟地,合稱「四大懷藥」。根據大學教材《中藥學》記載,山藥為薯蕷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蕷的根莖,主產河南、江蘇、湖南等地。霜降後挖採,刮去粗皮,曬乾而成“毛山藥”,再經炮製,搓壓成圓柱狀,曬乾打光,成為“光山藥”,此是我們現時在藥店所常見者。山藥味甘、平,歸肺、脾、腎三經,藥性平和,不寒不燥,是滋補肺、脾、腎的良藥,現時市面上有新鮮山藥供應,可作煲湯、炒?、煮粥之用,藥用療效,鮮品與乾品相同,只不過鮮品量重,使用時要多一些,乾品已蒸發水份,用量可以輕一點。平素大便泄瀉,或大便不成型,西醫診斷為「腸道易激綜合症」,或小朋友脾虛,食慾欠佳,身體消瘦,我常教病人用山藥作為食療,療效肯定。可將山藥磨粉,放於粥內,或放進飯內,或混入肉餅內,小朋友吃了也不自知,假以時日,定會收效。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寄生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樹根之上,菌核內沒有松樹樹根者,稱為茯苓;含有松樹樹根者,稱為茯神。兩者皆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茯苓在利水滲濕之餘,還有健脾補中作用,茯神在利水滲濕之餘,兼具養心安神功效。茯苓,產於雲南是地道藥物,又稱雲苓。茯苓、豬苓,兩者名字相近,功效相近。豬苓是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寄生在樺樹、楓樹、柞樹的枯根上。茯苓與豬苓,皆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唯豬苓專事利水,無補益之功,茯苓在利水之餘,兼能補益。
薏苡仁,是一味常用的利水藥,可與粟米鬚交替使用,藉以減輕人體對藥物的耐藥性。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中說:「還君明珠雙淚垂。」描述一已婚婦,為拒人愛,還贈明珠,以保貞節。漢代馬援則將明珠傾倒河中,以保名節。唯此珠不同彼珠,婦人還珠,是價值連城的珠寶,馬援傾珠,倒的是薏苡明珠,尋常之物,薏苡明珠即是薏米。薏苡仁俗稱薏米,功效良多,這樣棄之,實屬可惜,人言可畏,實屬無奈。薏米除能利濕健脾、舒筋除痺、清熱排膿外,薏米對愛美的女士,有美顏的功效,對皮膚粗糙、雀斑,有改善作用。更重要者,現代藥理證實,薏米還有抗癌的作用。
黃潤波博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兼客席副教授,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