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外洗方
材料:茵陳一兩、苦參一兩、蛇床子一兩、地膚子一兩
製法:六碗水煎至兩碗水,外洗皮膚
備註:只能外洗,不能內服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全身皮膚、黏膜及鞏膜出現黃色的疾病。 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大類。 生理性黃疸,常在嬰兒出生後2-3天出現,4-7天最顯著,足月兒約在10-14天能自行消退,早產兒,體弱兒則可延遲至第3-4週,多無其他症狀,飲食、睡眠均良好。 病理性黃疸,黃疸出現或早或遲,有的出生一天內即出現,也有在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再出現,若不進行及時治療,則黃疸逐漸加重,並伴有精神萎靡不振,納呆嘔惡,腹脹,,或兼發熱等症狀。 屬於生理性的,一般不需治療。屬於病理性的,必須積極查明原因,及時治療。 本病屬於中醫學中的"胎黃"範籌。
成年人黃疸,則以眼黃、膚黃、小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可見於多種疾病,而以肝膽系統疾患為主,包括溶血性黃疸如先天性溶血性黃疸、瘧疾、蠶豆病;肝細胞性黃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梗阻性黃疸如膽石症、膽道蛔蟲、胰頭癌。中醫將不同性質的黃疸,概括成陰黃、陽黃兩大類。無論陰黃與陽黃,總是與濕有關,但主要看其是兼寒或兼濕,兼寒稱為陰黃,兼熱稱為陽黃,臨床以陽黃較為多見。
「濕與熱」或「濕與寒」鬱結,阻塞膽道,膽汁外溢,形成黃疸,所以治療黃疸,首要任務是去濕。清代名醫葉天士指出,濕與熱交纏形成的各種疾病,最為難治,訣要是利濕,令熱無所依附,最終濕熱並解,病告痊癒。利濕的藥,我喜歡用茵陳。
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名醫張仲景對治療黃疸病,已擁有豐富經驗,他寫成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就有他介紹用「茵陳蒿湯」治療濕熱性黃疸的經驗。其藥方組成只有簡簡單單的三味藥,分別是茵陳、梔子與大黃。梔子負責清熱;茵陳負責利濕,將濕邪經小便而出;大黃負責通大便,將濕邪經大便而排出。三味藥物,各司其職,將體內濕邪和熱邪祛除,恢復膽道暢通,黃疸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