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是3 歲半的小女孩,性格比較慢熱和害羞,懂得以短句表達自己,通常是兩個詞組,例如:我要、食餅、去婆婆、屋企等等。媽媽在治療課上很努力學習,希望懂得教小女孩說話。
我特別教她兩個方法,希望讓悠悠得到最好的語言訓練。
悠悠跟很多小朋友一樣,家中有很多玩具,煮飯仔、洋娃娃、醫生玩具,數得出的都有,這些玩具是理想的學習語言工具!對言語治療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的治療課,尤其是對幼兒的語言訓練,玩具是重要的工具,因為其中一個學習語言的理念是自然語言教學(Naturalistic language teaching),即希望透過日常生活和環境,配合語言刺激(Language stimulation),促進小朋友的語言發展。而家長最常用的語言刺激方法有兩種:一是自做自說(Self talk),二是平行說話(Parallel talk)。
我以「煮飯仔」為例,示範怎樣用這兩個技巧。家長根據小朋友的語言能力,適當自行調節句子長短,說一些比小朋友現有能力長一點、複雜一點的句子。如果你的小朋友像悠悠一樣,只能說雙詞的短句,你可以嘗試以3 個詞組作語言刺激。
家長做動作 示範詞彙句式
自做自說,是家長在玩耍中形容「自己」的行為或動作,這方法的重點是「自己」,不是小朋友的行為。例如,媽媽可以拿起玩具刀切蘋果,邊切邊說「媽媽切蘋果」;又或是拿鑊鏟扮煮菜,邊做邊說「媽媽煮菜」或是「啲火好熱啊!」,然後模擬抹汗,再一邊說「媽媽抹汗」。這技巧不但直接讓小朋友學習遊戲中相關的詞彙和句式,更為他們示範玩玩具的技巧,例如模擬用刀切食物、洗東西等等,這兩點都是小朋友跟同年齡同學們玩耍時未必學習得到。
讀出孩子動作 不要變指令
平行說話,是形容小朋友正在做的事。這對於家長來說一定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家長幾乎每天都在形容小朋友的行為;陌生的,則是形容的時機。例如:小朋友正在模仿洗提子,家長應說「悠悠洗提子」,如果小朋友一直在洗,這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出手「干預」叫他們洗其他食物,或是做下一個動作,好像分發或食提子,這就不是「平行說話」,而是指示小朋友。家長應跟從小朋友的意願,如果小朋友一直在洗,可以形容相關的事物,例如:「用水洗提子」。
這兩個技巧對害羞或慢熱的小朋友特別有效,因為他們大多觀察力強,能在遊戲中學習吸收,而這兩個技巧的重點在於時機。我一直強調要邊做邊說,如果說話早於小朋友的行為,就變成指令,減少了小朋友學習語言的興趣和機會,這是很容易犯的小錯處。剛開始的時候,這些說話會有點不自然,因為我們習慣了指示小朋友做不同的事,但只要多練習,家長和小朋友也會一起進步。有時候,我們還會在觀察中欣賞到小朋友玩耍時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