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敏感的餐桌備忘

[2012-08-01]

活於香港這個美食天堂,患有食物過敏的話,生活可謂相當困擾。因為食物選擇愈多,要避吃致敏食物愈是複雜困難。

食物過敏輕則引致不適,重則甚至可致命。在戒口之前,請先了解整個食物過敏的原理,讓自己更有信心面對這個惱人、而可能終生的「長期病」。

撰文:謝慧心
攝影:徐子豪、譚志榮
圖片: Getty images

飲飲食食對許多人來說都是開心事,不過可有發現,身邊愈來愈多人表示自己有食物敏感,或察覺自己對於某些食物會「唔受得」?

過敏症可說是愈來愈受注視的疾病,其中食物過敏問題備受關注。養和醫院新成立的過敏病科中心其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食物過敏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患者接觸食物致敏原後,除了出現流鼻水眼水、眼耳鼻痕癢、出紅疹或蕁麻疹、舌頭嘴脣腫脹等徵狀之外,嚴重更會嘔吐、氣喘、呼吸困難,甚至可以致命(因氣喘與血壓下降),所以絕對不容忽視,戒口更要嚴格執行。但為什麼有些人認為,「食少少」都沒事?原因是人們容易將嚴重的食物過敏,與相對輕微的食物不耐(Food Intolerance)混淆:

食物過敏:身體免疫系統對個別食物中的蛋白質,作出不正常的防禦反應,自己攻打自己。通常在兩小時內出現徵狀。

食物不耐:身體在消化、代謝某些食物成分時有困難,如飲牛奶肚瀉屬「乳糖不耐」,即腸胃酵素不足以代謝乳糖而累積所致,過程不涉及免疫系統,危險性較低、徵狀也較輕微。

港孩過敏 貝殼最多

陳勁芝指,西方人較早注意食物敏感的問題,而近年亦開始有相關的華人研究。至於香港情況,她引述2009年中文大學一項研究,以問卷訪問3,827名上托兒所及幼稚園幼童的家長,發現有8.1%家長表示其孩子於進食某些食物後出現不適反應,其中有4.6%經醫生確診患有食物敏感。

至於六大引致兒童進食後不適的食物, 依次為: 貝殼類(15.8%)、蛋類(9.1%)、花生(8.1%)、牛肉(6.4%)牛奶(5.7%)及果仁(5%)。

愈乾淨 愈敏感?

現時醫學界已知產生食物過敏的過程,但為何身體會「認錯」這些食物成分?陳勁芝坦言「這一部分是現在未知的空白,尚在研究中。」現時有許多論調出現,如剖腹產子,因嬰兒沒經陰道產;中央空調令塵蟎堆積,使整體過敏病患增加等。而近年頗多人談論的衞生假設(hygiene hypothesis),是從流行病學分析而來,意謂若兒童成長環境過分清潔,沒有適當接觸大自然的微生物,容易患有哮喘。陳勁芝指,這論調指出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因環境因素而沒有完整建立,「但乾淨與食物致敏原是兩回事,即如蛋,它可以無菌,但也是致敏原,所以難作定論。」
除了研究病因外,醫學界亦正致力研究,人體不同器官會對哪種食物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如現時有研究指,牛奶與蛋,似乎與濕疹有關;花生與魚類則較多影響氣管,現時科學界已找出花生有十種致敏原,其中有一至兩種與呼吸系統有關。

陳勁芝又指,海鮮敏感較常出現食物交叉反應(cross reactivity), 身體將兩種不同的致敏原誤認為「同類」而一併攻打,例如只有蝦敏感,但對蟹同樣有反應。「即如花粉症,有些人對樺木類植物內的某些蛋白質過敏,但吃蘋果也會爛嘴,正因某些花粉與蔬果的蛋白質結構相似所致。」她稱現時世界衞生組織正進行相關科研,希望建立一個配對致敏原的數據庫,對未來食物過敏的診治發展十分重要。

高危孩子 可由飲湯開始

要對抗食物過敏,準確的診治可說最為重要,「如雞蛋敏感,有多種不同的蛋白質都可成為致敏原,有些人對蛋白敏感、也有人對蛋黃敏感。」陳勁芝指,一般過敏病人可透過抽血檢驗免疫球蛋白E(lgE)或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 等診斷,但食物過敏則以食物激發測試(oral food challenge)為「黃金測試」,其原理是讓病人逐少試食懷疑食物(如由八分一粒花生開始),確認有否過敏。

陳勁芝認為家長也可應用此原理,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種類的食物。尤其有食物過敏家族病史的話,家長可在孩子適齡時(即約四至六個月大,開始試固體食物)給孩子飲湯(如蟹湯、魚湯),每天只試一種過敏食物,隔三天沒有徵狀的話才試另一種;若有徵狀,要小心紀錄徵狀出現的時間與狀況,以便醫生診斷。「不是說可掉以輕心隨便吃,而是別怕去試吃。只要小心處理,這是安全而可行的。什麼都不給BB吃,其實避得幾多?」

--------------------------------------------------

隨年齡自癒

現時已知的食物致敏原中,有九成來自小麥、大豆、蛋、牛奶,以及花生、果仁、魚類、貝殼類食物,其中前四種大部分會在兩歲前消失,而綜合現時的研究,其減退的年齡分布為:

其餘四種即花生、果仁、魚類及貝殼類,很大機會終生過敏。

--------------------------------------------------

食物過敏 入廚秘訣

家有食物過敏的成員,多點在家煮食可能最安全。「香港是雜食的地方,許多食物都是合成與包裝的,蛋不只在吃蛋時才有,麵都可能有蛋。你夠膽保證雞湯內沒放蝦去熬嗎?」陳勁芝說。可想而知,食物過敏人士的日常生活,會有多大的困擾。

即使在家煮食,也有許多細節要注意。廚房重地,要小心佈置:

① 器皿廚具:光滑身、易清洗、不甩色。所有接觸食物器皿的表面,都不可有凹位(如煲蓋底不可有螺絲)以免食物依附又洗不清,積聚致敏原。除不銹鋼外,易潔與陶瓷面的都可接受,但表面塗層一旦脫落,必須更換。器皿以玻璃為佳。

② 分開存放:無論是食材、食具與廚具,不含致敏原與普通的要分開存放,廚櫃亦最好分格,方便隨手拿來使用時,亦不會取錯。若食物會鬆散,如麵粉,一定要密封包好才放入廚櫃,以免交叉污染。

③ 一式兩份:許多煮食工具非常難洗,如篩粉器、發蛋器等。任何非光滑面的用具,一式兩份最安全。並要貼上標籤,以資識別。

④ 煮食次序:先預備過敏家人要吃的東西,然後才做「不乾淨」、即有致敏原的。

⑤ 清洗方法:同樣,先洗沒有致敏原的,然後才洗其他。有研究指,以攝氏75度熱水加清潔液,浸泡十五分鐘才慢慢搓洗,可有效去除致敏原。只要選用的器皿不容易殘留污物,這方法已可有效清潔,不用擔心殘餘「隱形致敏原」。

--------------------------------------------------

慎選食材:

一條魚、一隻蝦,當然易避。但香港人的日常飲食接觸大量合成、包裝食物,這才最高危。吃慣的薯片與糖果等若推出新口味,切記小心閱讀標籤,不含自己不能進食的致敏原才好試吃。以下幾種食物更別掉以輕心:

咖啡伴侶:含牛奶蛋白。

雪糕:含奶與蛋。

雞湯:其中一種調味料成分為牛油。

醬油:豉油含小麥與大豆;蠔油含小麥與海鮮;XO醬含海鮮、大豆甚至魚。喼汁含魚類。雞汁亦可能含有大豆。

豆奶:含奶固體。

即食麥皮:可能含奶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