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雲,曾當空姐,見盡各地美景和華衣美食,然後轉到舞蹈團做推廣,沉醉於魅惑迷人的藝術世界。及後發覺外在璀璨治療不到脆弱心靈,遂跑去念書當臨牀心理學家,幫助情緒病患者回復健康。(mpwemilycheung@omghk.com)
很多情緒病患者,很怕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患病,怕其他人覺得他們不正常,甚至屬於可能會突然失常攻擊人的恐怖一族。
不正常真的那麼可怕?
柏康曾患驚恐症,卻從不怕別人知道後,以為他不正常而敬而遠之。他三十多歲的一生,就是努力去做很「正常」的事,例如唸會計,因為是一門專業,收入好、有前途、社會地位高;唸完後入Big Four, 一路向晉升Partner進發。「正常」的攫取也少不得娶老婆、置業、買車、生孩子。
接着呢?是換間大屋、換輛更豪華的車、過更舒適的生活。但是,就在決定他能否成為Partner的那一段日子,他忽然變得焦慮萬分。那正常的一步一步向上爬,終於去到很關鍵的一刻,如果不能如願以償,那怎麼辦?
當自己窮半生想爭取正常人想要的東西,突然發現可能有偏離軌迹的可能,不禁令柏康方寸大亂。做一個正常人真的那麼重要?
柏康從來沒有想過這問題,他只是覺得一切是那樣理所當然:「追求生活質素不斷提升總不會錯吧。」
「那麼做了Partner以後呢?你還想要什麼?如果真的失敗了又如何?那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你會怎樣走以後的路?」柏康答不上來。走過大多數人認為對的路以後;又或者不能過大多數人渴望過的人生會是怎樣呢?
正常的意思,通常是指大多數人做的或覺得應該做的事。追隨大多數人也許令人安心,但大多數人做的是否一定適合自己?
過早被領一條「正常」單一的路,錯過了認識、探索自己的機會,容易令自己面目模糊。例如我的一些還是學生的病人,認為唸書好的入大學一定要選醫科,否則便「一生都完了」。有時覺得社會過分抬舉「正常」的價值,「正常」真的比較好、比較成功和快樂嗎?難道所有成績好的人都適合當醫生?
有一些早年因為公務員的高薪、糧準、長俸、是鐵飯碗而入職的病人,雖然很討厭這份工作,卻捨不得離開那俸祿。早年選擇做公僕最正常不過,現在過了差不多二十年,退休在望而離開實在不正常。正常,其實可以是很悶的事。
人很矛盾,不甘平庸,想出類拔萃,但又要跟隨社會大多數人的期望去拚命,否則怕被人當怪胎。我的幸運,是一生認識很多「不正常」的人,有人三十歲才去學跳舞,成為舞蹈界奇葩;有人放棄做律師和政務官,跑去當記者,現在是某大報總編。人生不必一定走所有人愛走的路,仍然可以精采至令人目不暇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