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碧珊,臨牀心理學家,任職於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和香港進食失調中心,對於處理情緒病和進食失調症個案極具經驗, 致力提供認知行為治療和推廣情緒健康的知識。 (mpwkathleenkwok@omghk.com)
一向以來,不少人來求診都是因為經常煩躁,易發脾氣。
家誠發覺自己經常眉頭深鎖,而且很容易因小事發脾氣,不但令自己的情緒深受困擾,而且也嚴重影響了人際關係,所以求診。
為了改善此問題,我請他每次感到煩躁時,盡量立即詳細記錄令他煩躁的事件,及他當時的想法。初時他只會寫下事件的經過,因為他無法覺察自己有何想法。於是,我向他舉多些例子說明什麼是客觀事實,什麼是對該事件的主觀看法;然後,再解釋認知行為治療的原理──最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是當事人對事件的主觀看法,而非客觀事實;因此,若我們能知道有何思想上的亂子會令自己感到煩躁,並加以改變的話,經常煩躁的情況便可能得以改善。慢慢的,家誠能覺察到他在煩躁時的想法了。以下是個典型的例子: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家誠很想到離島走走。於是他跟伴侶提議,然而他的伴兒每天都要在早上七時前回到工作地點,連星期天也不例外。疲累的她,真的沒力氣長途跋涉去離島,但又想陪伴他,所以建議一起去逛街。家誠立時非常煩躁,而且持續了一整天,因為他覺得很不如意──天氣那麼好,到離島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這麼小的事,妳也不能順順我的意?
為了更深入理解他的思想模式,於是我問道:「既然你那麼想到離島逛逛,她又不樂意,那為何你不自己去呢?」他立即說:「那又不成,以往每次都是一起去的,我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去。」我再問:「即使有此習慣,但她今次不想去嘛,為什麼不能作出改變呢?」他皺起了眉頭,急急地道:「但我總覺得兩個人一起比較好玩,比較開心,所以從沒有考慮過自己一個人去。」
我嘗試引導他去理解,伴侶可能太累,但又想陪他,所以提出一起逛街的折衷建議。但家誠完全無法設身處地去想,立即激動地否定了所有其他建議,繼續非常執地希望伴侶能順從他的提議。
聰明的你,能否明白家誠為什麼經常煩躁呢?請容我下期分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