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年紀增長,骨質流失加快,不少中老年人都患有骨質疏鬆症,大大增加骨折風險。老人家骨折手尾長,輕則短暫影響活動能力,嚴重者甚至要長期卧床,影響生活質素。新研發的鎂金屬骨內固定複合裝置,除有助縮短骨折癒合時間三成,更可提升骨骼強度,減低再度骨折機會。
現時用於骨折手術的骨內固定物,以釱金屬及鋼最為普遍,因它們比骨骼強度高很多倍,裝入身體後可能會減少骨折位置附近的骨骼刺激及負重,因而影響骨骼強度,故醫生一般建議病人術後一兩年、待骨折癒合,把金屬物取出。然而,對於骨質疏鬆症的病人來說,其骨骼本已較脆弱,加上骨折(落釘、鋼版位置)附近的骨質密度降低了,如非必要,醫生會避免動手術取出金屬物,以防再度發生骨折。
針對這些問題,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在2009年開始合作研究鎂金屬的醫用特性,是次研究人員之一的周昊翹博士表示,用鎂金屬取代傳統金屬固定物有幾個好處:一、鎂金屬可自然溶於體內,毋須動手術將其取出,而且鎂溶解後,鎂離子可以刺激骨質生長,幫助癒合;二、鎂金屬未溶時,與骨的密度、韌度相類似,不會減少骨的刺激及整體骨受力,因此癒合部位的骨密度亦不會改變,有助減低再度骨折風險。
今次研究有兩大方向,首先是解決鎂金屬溶解速度問題,其二,如何將鎂金屬應用於負重骨的骨折部位,如下肢。他說︰「在鎂釘上附加塗層,可減慢其溶解速度,因如果溶得太快,骨折部位未癒合,可能會再度斷骨;再者,我們嘗試用鎂釘配合臨床使用的鋼或釱板做固定,希望可解決到骨負重問題。若全部物料都用鎂金屬,會不夠力去固定骨骼,退而求其次,在最接近骨折的地方落鎂釘,而其他地方就用鋼板、鋼釘,因為離骨折位較遠,就算日後要動手術取出來,亦不礙骨折癒合,希望對整體骨骼強度影響減至最低。」他指,現階段將繼續進行動物實驗,看看新物料設計的固定組件,是否適用於身體不同部位,特別是一些負重骨的骨折,如有否骨受力問題、鎂金屬溶解與骨折癒合速度能否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