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遍插茱萸少一人 (黃潤波醫師)

[2011-12-16]

黃潤波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生,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wongyunpo@graduate.hku.hk)

吳茱萸者,何也?吳地出產的茱萸,就是吳茱萸。

吳地者,何也,即今江蘇省內的蘇州,世以吳、越並稱,吳是今之江蘇省,越是今之浙江省。吳人,指蘇州人;越人,指杭州人

吳、越爭霸的故事,大眾耳熟能詳。春秋時代,吳越相爭,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胆,遵范蠡獻謀,獻西施色誘吳王夫差,用十年時間,培殖國力,終於擊敗夫差,重登霸主之位。

春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京當汴京。南宋開國之君趙構,十二金牌召岳飛,罪之「莫須有」。明代文徵明說:「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儈,有何能,逢其慾。」

詞中直指趙構,是殺害岳飛的元兇,假若岳飛重頭收拾舊山河,救回徽、欽二帝,這個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豈不要將龍椅,拱手相讓。寧為雞口,毋為牛後,何不除去岳飛,然後與金人議和,偏安杭州,繼續吃喝玩樂,不亦樂乎。

吳、越兩地,地靈人傑,孕育出很多名醫。信手捻來,只算滿清一朝,就有葉天士、吳有性、戴天章、余霖、吳鞠通、王孟英、雷豐、柳寶治…等,赫赫有名。

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內所插的,就是吳地出產的吳茱萸。

吳茱萸,其性溫,氣味雄烈,可以辟穢氣,現代人喜歡在室內燃點香熏,其實這玩意,古人早已有之。唐太宗李世民,喜歡在朝中與大臣相議國事時,燃點香料,在渺渺輕煙中,議論國事。慈禧的後宮,亦是經常燃點香料,幽幽清香,滲人心脾

吳茱萸、附子、干薑、肉桂、桂枝、細辛…等,同屬溫熱的葯物,適用溫通血脈,和暖身體,是近代「火神派」醫者喜用葯物。

有人說:「古方治今病不相能。」意思是說用古人之方,不能治愈今時之病,此說不盡不實。我現時臨床所處方葯,很多已超過千多年的歷史,唯仍行之有效。湖南省名中醫熊繼柏說:「從不開無湯頭之方。」所謂湯頭,就是古方。

多倫多正值嚴冬,很多人容易長冷瘡,冷瘡多與溫度低有關,氣血不能暢達四肢之末,溫暖肢體,受寒而生凍瘡。

我們可見很多攀雪山人士,冒險搶峰,換來代價肢體受寒而凍傷,嚴重者肢節壞死,中醫稱為「脫疽」,相類於西醫的雷諾氏症。預防或治療冷瘡,可嘗試用下方治療: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藥物組成:當歸三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赤芍三錢、炙甘草三錢、大棗八粒、生薑三片、細辛一錢半、川木通二錢、吳茱萸二錢

此方是出自一千八百年前,約公元204年,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當歸可補充身體內血液;吳茱萸、桂枝、細辛、生薑溫暖身體;白芍中和溫熱藥物的燥性;赤芍幫助血液的流通;炙甘草、大棗保護脾胃

備註:要用川木通,不用關木通,因關木通屬馬兜鈴科的植物,大劑量長期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可能導致腎功能受損(木防己、尋骨風、馬兜鈴亦含有馬兜鈴酸)

吳茱萸,氣味濃烈,對某部份人而言,容易引起嘔吐,可以在使用前,以水洗濯多遍,減輕其濃烈之味,內服要注意用量,不能多用。

吳茱萸是有小毒的葯,如用到三錢以上,不但會頭暈,嚴重者可能還出現視覺障碍,即是李時珍所說的「動火傷目」,不過停葯後容易恢復。

外用將吳茱萸磨粉,與醋調和,外敷足底湧泉穴,引火歸源,能降血壓,並治口瘡。

葯物鑒別:「山茱萸、吳茱萸,雖相如,實不相如。」

山茱萸、吳茱萸,兩者雖然都同名為茱萸,卻是兩種不同科的植物,作用不同,不容混淆。

山茱萸,為山茱萸科植物的成熟果實,產山東等地,功能為補肝腎、益精、斂汗、長於收斂行將散盡的元氣、救傾刻存亡之間。民初名醫張錫純在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用了很多篇幅及病案,去介紹此葯的運用方法。

吳茱萸,為雲香科植物吳茱萸不成熟的果實,以產於吳地為「地道」,即我們常謂的地道葯材。功能散寒、暖胃、止嘔、止痛,用於入葯,只採其不成熟的果實入葯。

山茱萸功在補益,有補充精氣的作用,六味地黃丸用之,吳茱萸力在溫暖身體,薄於補益,吳茱萸湯、溫經湯用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