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扭開明珠台,除了純種西人,做節目的還有外表西化的唐人。來自西方國家或國際學校的唐人是有樣睇的,他們的氣質始終與本地薑有一點點分別,老一輩愛貶稱他們為「香蕉仔」、「香蕉妹」,意思是外黃內白。單憑外表判斷藝員是否香蕉難免有一定誤差,但只要他們一開腔,真假香蕉便立即現形─操美國、英國或澳洲口音的是真香蕉,英語帶廣東加減菲律賓口音的便是假香蕉。
人類學習語言有一個關鍵期,小童跟西人學英語會話,只要年紀夠小,發音便會無異於標準的英文人。太遲才開始學外語,說話始終會摻入母語的口音,人家一聽便知非我族類。學好語言的分水嶺大概在十歲前後,這與兒童腦部的可塑性有關。
年紀愈小,大腦的適應力便愈高,能夠發生的轉變亦愈超乎想像。除了語言,小朋友學習其他技能也特別得心應手,我們臨老學的不管是吹打、網球或跳舞,初時總會硬手硬腳,良久才適應下來,環顧同期的少年學員,已進步神速曉飛了。又以腦外科為例,十歲以下的小童如果因腫瘤或癲癇症(香港又名「腦癇症」)要切除半邊腦袋,剩下那一半仍有能力取代失去的神經功能,令患者回復正常。但假如錯過了關鍵期,到十二、三歲才做手術,要完全康復的機會便低得多了。
筆者上星期提及,在腦部發育過程中,神經細胞會被去蕪存菁,與此同時,膠質細胞(Glial cells)卻會持續增加,後者功能是支援神經細胞,就如大腦的骨架。但膠質細胞亦是一道道的partition,將神經組羣如劏房般分隔開來。在腦部格局未固定之前,神經組羣與組羣之間很易便能聯繫起來,小童腦部的可塑性就是反映了這個現象。但當腦部定型後,任何變化也會被局限下來。
筆者對各位家長有個忠告,除非你是真香蕉,請別硬要和子女講英語,這樣他們是永遠學不好英文,也學不好中文的。不如索性跟他們說廣東話,再加一位西人及一位北京人補習老師,便兩文三語everything搞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