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初生嬰兒腦部重量約為四百克,僅及成人的百分之三十,換言之,腦部發展先天與後天的比重是三對七──假如先天的三成是為了培育一個正常的腦袋,理論上,後天那七成便足夠炮製一副超級的大腦:「要是囝囝有這樣的超級腦袋,那就太好了!」
嬰兒神經細胞數量只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在發育期間,腦細胞的密度會不斷增加,直至青春期過後才固定下來。要注意的是,神經細胞的增長其實不止三分之二,而是生凸了許多許多,科學家估計,兒童大腦會長出多一倍的神經迴路,不過,額外的細胞會在發育過程中自然流失,使其數量最終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水平。理論上,假如能夠保留原本要流失的細胞,腦袋的質量及神經迴路便有可能超乎常人,成為上文提及的超級大腦。
部分神經細胞會自然流失,其他則得以保留,當中的選拔機制叫EED(Experience-expectant development)。EDD代表腦部發展與外在因素的一種相互關係,神經迴路的穩定性與其活躍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神經迴路愈用得多便愈穩固,在細胞流失過程中,得以保留的便是這些穩固的神經迴路;相反,投閒置散的腦細胞,都會在腦部發育完成前給淘汰掉。EDD亦帶出神經雕琢的概念(Synaptic pruning),幼兒腦部是極具可塑性的器官,理論上,我們可透過特定的活動,影響神經迴路的穩定性以至大腦最終的形態。打個比喻,小朋友的腦袋就如一塊剛出土的玉坯,經過雕琢打磨,便會得出不同的器皿;但最終完成品是細緻還是粗劣,就要看雕刻者的心思與手工。
不少幼兒教育模式都採用了EDD的理念。為小朋友提供大額的學習經歷,理論上能對他們腦部發展帶來正面影響。舉例說,自細學樂器的人,腦部的緣上回、黑索氏回、顳平面、前胼胝體等,都會長得較一般人發達,這亦是神經雕琢的間接證據。
大家有留意的話,本文用了一個詞彙很多次─「理論上」,皆因上述所講的全屬理論,至於會不會work,仍然有待科學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