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應?(麥煒和醫生)

[2013-06-26]

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十個家長十一個也知道,莫扎特的音樂能幫助幼兒腦部發展,令他們變得聰明,假如一個唔覺意成了神童,更能十歲入U─這便是偉大的「莫扎特效應」。因此,家中有小朋友的,也必備數張莫扎特雜錦CD,得閒無事拿來播播,古典音樂市場亦爭相推出貝多芬、蕭邦、柴可夫斯基等一眾「效應」。

莫扎特一生作品無數,選擇哪段樂章才有莫扎特效應?抑或不同情況應配合不同的樂曲,例如受孕時要襯托交響樂、胎教時要安魂曲、分娩時進行曲、坐月時小夜曲……答案揭曉了,就是你!《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先讓我們探討一下莫扎特效應的由來。1993年,來自加州的學者在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是三十六位大學生,他們分成三組,研究人員向頭兩組播放十分鐘《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或普通輕音樂,最後一組是十分鐘的靜默,各人跟着便接受智能測驗,結果,聽過莫扎特琴奏鳴曲的一組,表現明顯比另外兩組優勝,得出的智商值更高出達十點,這便是莫扎特效應最有力的證據,亦是目前唯一的證據──之後,學者曾多次進行同類型的實驗,卻從未得出原先的效果。為何一次發生在三十六位大學生身上的個別事件會在短短數年間演變為人手一張莫扎特育嬰CD?我想那應該叫無厘頭效應吧。

傳說莫扎特是音樂神童,所以聽了他的樂曲自己也會變神童,這理念基本上與吃了唐僧肉會長生不老同出一轍,莫扎特效應因而在中國人社會特別受落。在標籤莫扎特為神童之前,且先看看他的背景。莫扎特的父親莫扎特(莫扎特是姓氏),乃當年歐洲最著名及最嚴謹的音樂教師,莫扎特的兒子莫扎特,三歲便開始接受莫扎特的父親莫扎特的特訓,學習演奏樂器、樂理及作曲的法門,包括交響樂及歌劇等,由此可見,莫扎特實乃填鴨式教育下的產物,而非純粹天縱之才。

下期再和大家談談音樂與腦部發展的真正關係。

相關文章